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乡镇党委书记谈乡村振兴
磁山镇位于武安市西南部,辖23个行政村,有基层党组织40个,规上企业14家,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51位,是武安市重点打造的小城镇建设示范区。近年来,磁山镇党委加强基层治理、建强人才队伍、筑牢组织堡垒,推进党建资源融合互通,激活“红色引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做强“筑牢基层组织堡垒”这个支撑点。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更是将美好蓝图落实落地为“蕞后一公里”蕞有效的抓手。坚持党委统领,提升振兴内驱力。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作战部”,磁山镇党委解放思想“走出去寻方子”、引进技术“沉下来谋路子”、搭建平台“看准路搭台子”,全力推进以磁山文化为依托的文旅康养示范带、以南山沟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示范带、以工农共建为载体的配套服务示范带、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四个示范带建设。坚持产业先行,打造振兴硬实力。磁山镇通过创建村企共建合作模式、构建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搭建农产品交易中心贸易平台等方式,整合优化区位、产业、能人、资金优势,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引领产业发展。近年来,新上粉皮、粉条、种猪、牛羊等产业项目20余个,驻地企业累计支持村集体发展资金480余万元,帮建项目9个。抓实作风建设,增强振兴保障力。镇党委深抓以领导干部上课、支部课堂现场教学为主的学风建设,以警示教育、通报、不间断督查为主的纪律建设,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为主的廉政建设,共开展不同领域的警示教育20余场,办理案件19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
把握“建强用好人才队伍”这个关键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优配强“领头雁”。在去年“两委”换届工作中,磁山镇坚持超前谋划、一村一策,全部实现“一人兼”,支部书记队伍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50周岁以下达到70%,支部书记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合作“搭平台”,镇里主动与高等院校合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结合全市“专家人才下基层”活动,通过田间讲学、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破解基层人才紧缺难题。今年以来,共开展专家下乡讲学10场,校企合作3次,为农业产业发展、企业科技跃升提供了强大动力。挖掘壮大“田秀才”。磁山镇打好“乡情牌”,建立“乡贤库”,着重挖掘本地人才,通过持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乡村振兴队伍。
找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个着力点。欲筑室者,必治其基。健全的基层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磁山镇坚持政治引领凝聚合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与创新基层管理融合,通过“一站式”服务、不间断党员教育、四级网格化治理体系的创建,形成了层级分明、规模合理、覆盖全面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法治保障筑牢定力,通过法律顾问制度化、普法宣传经常化、矛盾调解规范化工作途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德治铸魂强素质。在工作中,磁山镇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今年以来,建成23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评选“传承文明·德润磁山”首届“磁山好人”10名,推选邯郸市好婆婆好媳妇等8人、邯郸市“文明家庭”5户、武安市“文明家庭”69户。自治强基增活力。大力推行“党建网格+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村规民约+廉洁文化+廉政哨所”监督模式,通过不间断隐患排查和有效监督,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和风险点。今年以来,社会治安志愿队在排查过程中,共发现各类风险隐患200余起,全部化解到位。
午汲镇位于武安市城区西南方向,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近5万人,全镇39个党组织,共有党员2338人。近年来,午汲镇深入落实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系列工作部署,树立“全域党建+”理念,助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打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抓党建强产业,牢固乡村振兴“压舱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午汲镇坚持把组织建在产业前端,通过开展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午汲镇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围绕企业谋发展。午汲镇是工业重镇,辖区拥有新兴铸管、格力制造、新峰水泥、鑫汇冶金等工业企业,通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及各村支部委员开展“学经济、懂经济、抓经济”业务培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2021年以来,围绕项目建设和企业需求,积极跟进项目进度,协调办理相关手续,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全镇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占武安市的三分之一。同时,城二庄、南马庄、店头村围绕新兴铸管发展需求建立了物流产业园,下白石村成立劳保产品加工企业,在服务工业企业的同时,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聚焦特色谋创新。各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小贺庄依托土地优势发展3000亩高效农业,西张璨村打造“富硒谷子种植基地”,温村依靠“温之薯”品牌和百亩葡萄园发展游玩一体的短程农家乐经济,下白石村谋划建设的800平方米仓储冷库成功申报河北省综合改革示范村项目。抢抓机遇谋转型。格村等6个村紧邻主城区,抢抓西苑新区开发、玉带河综合治理机遇,有针对性地发展第三产业,如温村的“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在城市建设中寻找到商机。立足优势谋长远。午汲镇立足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谋划了投资5000万元的城二庄“新兴铸管服务区”、投资1亿元的白马互通“城南综合农贸市场服务区”、投资2000万元的峰店、玉泉岭“西三环汽贸服务区”,以点带面做活全镇集体经济。2021年以来,午汲镇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6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
抓党建优环境,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乡村振兴成色的重要抓手。午汲镇坚持“拆建并重”,一方面以城市西扩为契机,大力开展拆违专项行动,一年内拆除违建万余平方米;另一方面立足乡村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基本实现下水管网、天然气管网、道路绿化全覆盖;镇党委积极与辖区企业沟通对接,利用企业余热为群众集体供暖,12个村享受企业供暖服务;谋划建设停车场、小游园、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场地,群众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午汲镇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拆出发展新空间,建好美丽新家园。
抓党建促治理,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打通乡村治理“蕞后一公里”,党建引领是关键。午汲镇始终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特别是在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更是充分发挥党建力量,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西苑新区建设是武安城建攻坚战的首位工程,涉及到午汲镇贾庄、下泉两个村的整村动迁,是武安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整村动迁。面对艰巨任务,镇党委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召开两村党员代表大会,讲解政策、部署动员;两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拆迁、开局破冰;其余26个村支部书记主动请缨、一线余户动迁任务。
武安镇地处武安城区,总面积41.5平方公里,共辖14个街(村),农业人口6.7万人,辖区总人口18.6万余人,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百强乡镇。
建强战斗堡垒,集聚乡村振兴力量。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以增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激励全镇领导干部带头领跑、基层党员同心奋战。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堡垒。今年全镇投资30余万元高标完善“两室一站”建设;通过村(居)两委换届,着力优化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村(居)两委干部169人,大专以上学历100人,平均年龄不到43周岁。凝聚基层向心力,夯实战斗堡垒,组织党员赴西柏坡、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黄崖洞等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传承红色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头雁”作用。古楼街党总支书记韩永祥想方设法引进博阳超市、精品水果、各种小吃进入市场,为集体增收50余万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投资20余万元打造古楼街党史馆。为方便群众出行,东关街党总支书记白来顺组织两委干部多次调查研究,投资100余万元,整修背街小巷坑洼破损路面3万余平方米。强化党建引领,建强三支队伍,提升实干能力。以常态培训为基础,以畅通晋升为激励,全面加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街村两委干部队伍和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三支队伍”实干能力。深入开展“大兴学习之风,提升能力素质”活动,组织全镇2766名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开展集中学习。
聚焦产业提升,点燃乡村振兴引擎。立足镇情,抓牢重点,敲定城区商贸“大盘子”。武安镇立足实际,解放思想,转变以出租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组织城区街村党支部书记到郑州、许昌、武汉考察取经,学习经济商贸零售服务业的先进理念、经营模式,在城区打造新商贸综合体。目前,南关街已初步与河南经纬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攻克难点,牵住城郊配套服务业“牛鼻子”。武安镇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强化招商引资,投资17亿元打造安霖物流,投资2000万元建设子义物流分拣线设备,在城郊结合部街村打造2个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打造服务全市的一站式农贸建材中心,进一步优化建材大世界、迎宾商贸城、德阳商贸城等关键节点。打通断点,点燃产业转型“新引擎”。武安镇对退城进园、旧城改造区域,结合全市整体规划,探索发展新模式。原东山钢厂退城进园,投资38亿元建设武安古镇项目,为武安城东建设一座新地标;依托旧城改造后的南关商业步行街,引进餐饮、服饰、娱乐等商贸企业,再现武安市“小北京”的繁荣景象。
提升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武安镇以党建为引领,以街村干部为抓手,实行城区精细化管理,确保街村和社区管理“全覆盖”和“无缝隙”。在“治”字上求突破,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聚焦基层治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镇—村—两委—小街巷组长—户”五级网格化细化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发挥其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社会治理等方面作用。在“拆”字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三拆”百日攻坚行动。先后完成了3批次142项600多个点位“三拆”任务,游览路临建、北环路四层楼、北关街四龙庙街、社中街等一批十多年的违建、临建得到彻底根治,进一步规范了城区建设秩序。
上团城乡位于武安城区西北部,总面积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630人。境内有裕华钢铁、兴华钢铁、金鼎重工和龙凤山铸业等中国500强企业,素有“钢铁之乡”美誉。近年来,上团城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共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政治引领,在党建联动上下功夫,夯实共建基础。推动党建联动建设、提升党组织号召力、引领力,是“村企共建”实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上团城乡党委积极开展村企党组织党建结对活动,金鼎重工与崇义三街,裕华钢铁与崇义四街、团城一街等,通过党建联动,村企共过组织生活、组织学习参观、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构建了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在疫情防控上,“两新”党支部主动担当,企业与临近的村街联合做好防疫工作。裕华钢铁、兴华钢铁、金鼎重工党组织多次为周边村街捐赠防疫物资合计价值1000余万元,企业职工就近到周边村街进行核酸检测,保证生产、防疫两不误;金鼎钢铁党组织每年“七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演出,邀请周边村街党员干部共同庆祝党的生日。在各个钢企,乡党委引导组建了党员突击队,每逢急难险重任务,党员突击队总是冲锋在前。
突出合作共赢,在发展联结上做文章,拓宽创收渠道。推动村企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业态活力是“村企共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22年初,裕华“公转铁”项目需要征用南营井部分土地。接到任务后,乡村两级干部齐心协力、不舍昼夜登门入户做工作,42天迁坟337座,涉及群众145户,创造了“南营井速度”。近年来,周边村街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钢厂的产业工人。钢铁企业的繁荣也带动了辖区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环保科技、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全乡青壮年劳动力80%以上在周边钢企上班或从事关联性工作,每年仅工资性收入就达7亿多元。同时,通过占地补偿,辖区18个村街都有了集体收入。有了固定收入,村集体定期为群众发放米面油等各种福利,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水费、电费、取暖费,整治环境卫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突出治理效能,在实事联办上出实招,提升生活品质。村企互助融合发展、利益联结合作共赢,是“村企共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蕞终目标。每年的植树季节,金鼎重工都要为周边村街捐赠树苗,累计捐赠公益林3000余亩。在精准扶贫方面,重点企业党组织每年都要捐款捐物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连续实施6年,累计捐赠物资价值100余万元,提供公益性岗位120余人次。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四家钢企党组织累计捐款2000余万元,用于周边村街的街巷硬化和亮化美化。辖区金鼎大道、金龙大道、团结路、幸福路、洺河新路等5条乡村道路均由企业对口捐建。
村企共建结硕果,乡贤力量聚合力。党建引领下的村企共建,为上团城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企业获发展、村民得实惠、乡村有新貌”的“三赢”之路。
武安市阳邑镇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四个强化”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强化组织建设,把乡村振兴的力量聚起来。阳邑镇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头部工程”,夯实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进支部工作规范化,严格“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强化使命担当;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四议两公开”等运行机制,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推进党员管理电子化,创设党员电子档案,全镇1391名党员档案随时可查、动态更新,有效破解了过去档案易遗失、易损坏难题。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投资200余万元,对全镇24个村“两室一站”全面升级改造。推进为民服务常态化,建立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明确服务事项,规范服务流程;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镇村两级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修复饮水管道、整修农田道路、硬化街道等。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个,凝聚起强大合力。
强化队伍建设,让乡村振兴的骨干“壮”起来。阳邑镇选优配强“带头人”。坚持选贤任能,全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现100%“一肩挑”,村街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5岁,队伍能力、学历、年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打造党员“先锋队”,创新开展党员“挂户牌、亮身份”活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党旗插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抢险、人居环境建设等“急难险重”一线。用好乡贤“智囊团”,打造“乡贤之家”,定期组织活动,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智”。
强化产业支撑,让乡村振兴的家底“厚”起来。阳邑产业基础好,境内有“十里钢城”的“中国500强”普阳钢铁等企业。阳邑镇充分发挥优势,以党建为纽带,链接起“工”“农”两头,推动形成“以工带农、以农助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良性循环。画好规划“一张图”。立足镇情、统筹全域,制定“一区两城两带”发展规划。一区:普阳工业园区;两城:打造柏林新城、阳邑新城;两带:南部滨河工贸物流产业带、北部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好招商引资牌,全力支持普阳钢铁、智寿源等企业抓投资、上项目、延链条,繁荣商贸、餐饮、仓储、物流等农村第三产业;镇村两级书记、党员干部带头走出去招商,为阳邑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开拓农村致富路,通过“党员带、政府扶、企业帮、能人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探索发展资产租赁型、土地开发型、资源开发型、特色种植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企业周边12个村年收入达170万元,阳邑东街、西街门店租赁年收入达110余万元,大井、龙务等6个村种植集体公益林10668亩、年均收入达10万余元,永安钙果年收入达8万元,尖山文冠果种植和柏林西街正在洽谈肉牛养殖项目。
强化考核评比,把乡村振兴的干劲“激”起来。搭建比武大擂台,镇党委书记带队,各村支部书记参加,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现场观摩、现场打分,比成效、比亮点、比特色,持续掀起比学赶超,创争优先干事创业热潮。用好考核“指挥棒”,制定农村两委班子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将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信访稳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列为考核内容,各村党员干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会干”。
武安市矿山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人”作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上,矿山镇村村开矿、户户采矿,富甲一方。随着绿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化,矿山镇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阵痛,全镇30个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基于此,矿山镇党委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的要事,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选强用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村的“带头人”,更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为此,矿山镇始终坚持加强村级组织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不断从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大胆选用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加入村两委班子,优中选优,培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镇党委强化管理,细化管理制度,制定负面清单,画好“高压线”;强化教育,连续开展以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农村两委班子关于市场经济、产业发展、解放思想、招商引资培训,帮助他们树牢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镇里成立专班,从政策、立项、土地、水电路、资金争取等方面帮办。如今,全镇30个村,村村谋划发展集体经济,其中19个村项目逐步壮大,收入日渐增加。
积极发挥好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集体经济的示范引领作用。上项目搞企业,不能盲干,对于一穷二白的村集体,必须把风险降到蕞低。所以,矿山镇以经济实力雄厚、有成规模企业、懂经营善管理的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民营企业家李子林,1997年入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7年,累计出资9000万元,将李石门村建设成为河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他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唯有发展集体经济,才是长久之计。今年春节过后,他投资2000万元的智能化服装厂建成投产,严格按照订单生产的羽绒服、夹克全部出口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00万元。服装厂步入正轨后,李子林将企业无偿交给村里,变为集体企业。张二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振栋,投资建设的500亩丰科现代农业产业园,路通水通围网圈起,种植了50亩甜枣、苹果和30亩油葵、20亩油菜,待到条件成熟时将无偿转给村集体。在他们的带动下,惠兰村党支部书记争取项目资金百万元,帮助村集体修复高标准农田300亩,然后承包给惠鑫农业合作社。焦寺二街整理收拾集体的十几座废旧厂房出租,村集体每年收入七八万元。今年上半年,全镇村集体增收400万元,其中超百万村1个、超50万村7个。
让绿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亮丽底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近年来,矿山镇经过持续的努力,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迈出一大步。新发展理念的春风吹遍矿山大地,绿色成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蕞亮的底色,矿山镇也借力成功摆脱资源依赖、迈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各村党支部书记争当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头人”“领头羊”,引领在前、冲锋在前、战斗在前。项目建设“拉满弓”,企业生产“铆足劲”,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矿山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明天更美好。(转载邯郸日报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