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看春天里的德阳行动
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冷宇 图据德阳市委宣传部
2021年,在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第二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从4号坑的灰烬层里,检测到了稻谷的植硅体的遗留。此前,考古学家曾在三星堆遗址发掘中,发现了稻谷的碳化痕迹。很难想象当时的“天府粮仓”是何景象,但璀璨三星堆文明及大量国宝文物,将“端好饭碗”的古蜀人的生产创造力,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时隔3000多年,孕育古蜀文化的“天府粮仓”沃野依旧。这个春天,“敢为天下先”的德阳,正加快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推动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
一年之计在于春,看此间德阳行动。
德阳中江县现代农业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8.15万亩
近日,走进位于中江县永太镇长河村,在中江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垄间油菜花开得正艳,蜜蜂在花丛间翩翩起舞。然而,在202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的荒芜景象。
“我们在这片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坡实施了宜机化改造。去年冬天种上了油菜,长势不错,油菜收获后还将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当地专合社负责人常滔告诉记者。
3月中旬,德阳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村民们收到了玉米种子、肥料等农资。当地村干部介绍,几天后,这些种子将播撒在去年整治的400余亩“撂荒地”上。2022年,德阳全市实现6.84万亩撂荒耕地全面清零,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3.35万亩。
“沉睡”的土地被唤醒,成为端牢饭碗的又一助力,如何保护好耕地?德阳用“长牙齿”的措施,建好天府良田。其中包括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出台“1+4+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等措施。
据悉,德阳在全省率先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8.15万亩,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1。
油菜品种推广到长江流域1200万亩土地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3月16日,四川德阳罗江区“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区和“种子芯谷”核心区,连片的金黄色油菜花在风中摇曳,成群的蜜蜂正忙着采蜜。三五名农民穿梭于其中,仔细进行着又一轮的制种除杂工作。
目前,德阳建成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基地5万亩,德阳培育的“德油”“邡油”等“双低”油菜品种81个,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占比近1/5。
2022年9月3日,在汉源县实施的“品香优秱珍”百亩现场验收测产,亩产950.3公斤,创造了四川省优质一级稻高产纪录。而“品香优秱珍”品种,正是出自位于旌阳区的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
眼下,市政协副主席、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正在做新品种的培育准备工作。
蒋开锋说,因光照条件、降雨量、土壤等因素,从外省引进的水稻品种,到了盆地产量就“打折扣”。从2010年起,以该研究所为主导的团队正式启动水稻科研项目,力求川米“突围”。
十年饮冰,一朝功成。经过无数次试验改良,蕞终在2021年,团队选出适应四川、重庆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种植的品种,培育出以“品香优秱珍”为代表的超级稻新品种。
“唤醒”土地,育出良种,勤劳耕耘之下,方得硕果累累。2022年,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丰产、科技、绿色、智慧、致富“五大粮仓”建设。
德阳旌阳区孝感街道机械化收割小麦(德阳日报 刘倩摄)
目前,德阳发展规模种粮主体6000余家,2022年粮食总产39.2亿斤,其中粮食单产居全省第2,小麦单产居全省第1,粮食人均占有量保持全省第3,再创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亩产600公斤新记录,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2。
此外,德阳在全省率先建立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保费全额财政统筹机制,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余家、规模化率达61%,2022年出栏生猪281.4万头、增长4.1%,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12.4万头以上。
2022年,德阳完成大豆种植35.23万亩,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09万亩,打造集中连片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区5000亩,油菜籽单产达198.9公斤/亩、居全省第1。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