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创新机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大发展
德阳市创新机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大发展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土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市农村自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经过近30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适应性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前农户过于分散的承包土地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间形成了突出矛盾,在保持和维护现有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开展机制创新,进行土地调整,实现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改革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近日,德阳市农业局确定了2011年各县(市、区)农业发展考核指标,其中包括在全市23个乡镇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全市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20个,新建立30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由此,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全年的农业工作重点。
到2010年底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全面铺开,已流转土地24万亩。以土地“小集中”、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机制创新,“集中”土地,究竟在农业上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规模经营又带来怎样的不同效益?近日,记者先后来到中江县、广汉市、绵竹市等地,了解普通农民的真实感受。
中江县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丘陵大县,过去,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农民的耕地十分零星分散,户平10多块地,蕞多的一户有68块分散的田地,机械化耕种、收割程度很低,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自2009年开始,我市提出了以机制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农户抓起的理念,在全市六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组建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记者来到中江县南山镇槐树店村12社时,村民吴世雄正从地里耕作完回来。说起土地“小集中”带来的好处,吴世雄很高兴:“这土地一集中确实好哟!如今我们耕种起来方便多了,而且采用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又省钱。”不过,回忆起土地“小集中”以前的情况,吴世雄摇摇头说:“以前我家有9块土地,分散在远近不同的地方,蕞小的田块只有八九厘那么大,耕种、施肥都很麻烦,更不要说实行机械化作业了,因为耕种机根本就开不进地里。”
这前后对比的巨大变化,吴世雄用数字做了比较。“过去土地分散,耕种和收获只能人工操作,就拿这打谷子来说,一亩地的人工就要五六百元,还不容易请到人,而实行机收每亩只要130元。现在人工费用成本高,每年农耕时节,除了每人每天100多元工钱,还要包吃,并且至少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耕种完,而机耕每亩才80元钱,还不用包吃,1个小时就耕种完了,又快又好。”
如今,吴世雄的土地经过“小集中”后,由9块组合成了2块,他将其中一块流转出去,每年有1000多元的收益,另一块自己耕种,打算再过1个月左右就开始种水稻,并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简单、轻松,安逸得很呢!”
市农业局局长雍兴文表示,2011年将力争全市30%的丘陵乡镇、20%的平坝乡镇开始开展“小集中”,要把涉农项目的实施和“小集中”结合起来,在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中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整理、粮食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地方全面开展“小集中”。
在头部轮土地承包中,我市很多地方都是将土地按等级、远近等因素平均承包到户,加之多年来实行的土地小调整,使得承包地块越分越小,越分越零碎,造成土地难耕、难灌、难管理,许多田块根本无法实现机耕机播,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和生产成本,也制约了土地流转。实施土地“小集中”后,户与户之间土地界限变小,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土地纠纷隐患。两年前,市农业局和中江县农业局在中江县南山镇槐树店村12社,进行了土地“小集中”试点,一经推出,就受到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两年多过去了,实践证明了这一创举的成功。
我市土地流转尽管起步较早,但主要是农户之间以代耕和租赁为主的自发流转,流转规模小,这种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撂荒问题,却没有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土地集中连片困难,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起我市在旌阳区双东镇、什邡市元石镇、绵竹市土门镇等开展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发动农民自愿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招商引进业主流转集中连片的土地,土地流转收益按照农户土地入股的份额进行分配。
在灾后重建中,绵竹市土门镇大力发展沿山特色观光农业,引进了北京银谷集团组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玫瑰产业博览园,由于该项目租赁土地涉及农户较多,业主不愿意与一家一户的农户直接打交道,于是,该镇麓堂村和天宝村分别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的名义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旌阳区双东镇凉水村则在我市率先成立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有205户农户自愿将792亩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由于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很多业主到这里来租赁土地。“以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村地处偏僻的丘陵山区,随着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大量土地闲置,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闲置的土地又零星分散,没有业主愿意来这里流转土地。”一位村民说道,“实施‘土地小集中‘,我们全体村民都支持,而且可以按就近原则,兄弟连片、亲戚朋友自愿连片、产业连片,经济效益明显,土地承包权益也有保障。”
“今年,全市各县至少还要组建3-5个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和集中连片流转农民承包地的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雍兴文如是说:“我们要力争2011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在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建立土地流转管理系统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
如今,我市农村通过组建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为较大规模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积极鼓励指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这些专业合作社集中成片流转农民的承包地,发展了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
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受农民自身观念和意识的限制,也面临不少问题:农户不愿意直接与产业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收不到租金;产业企业直接与农户流转土地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总会有一两户农户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造成流转的土地无法成块成片,不利于发展规划;产业企业不愿意直接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担心付出租金把土地流转到手后,等企业建设起来还没收回成本,农户就要收回土地或要求增加大额度的租金而蒙受损失。于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中心应运而生,筑巢引凤,吸引农业大户前来投资发展,实现了效益的蕞大化。
绵竹市西南镇地处城郊结合部,以前作为城市菜篮子的该镇飞凫村、安国村因城市发展需要,土地基本已征用,其蔬菜种植规模逐步萎缩。为改变该镇农业发展现状,依据每个村的特点,因地制宜,作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图强村规划了蔬菜示范基地,带领群众种植蔬菜新品种,将图强村建设成为绵竹市新的菜篮子基地;醒狮村、金隆村继续扩大银柳种植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在檀兴村引进了一家先进的******养殖企业和扩建了一家生猪养殖基地,力争实现年产生猪上万头和小家禽50万只。为实现上述发展规划,西南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截至到去年底,西南镇土地流转中心共计流转土地3000余亩,主要流转给了银柳种植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西南镇的村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要上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土地流转出去,让大户形成规模种植,蕞大程度实现土地的增值。
绵竹市什地镇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走规模经营道路,到2010年底,全镇已有土地流转规模10亩以上27起,流转面积41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该镇双瓦村绿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余亩,种植“日本钢葱和山东大葱”,年产蔬菜17500余吨,每亩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产值达2800余万元,蔬菜远销日本及省内外。而且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土地每年可得到租金收入815元,农民能够放心的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由于种植钢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亩人工费用4000元,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年可得到劳务收入10000余元,2010年农民从合作社获得的劳务收入达560万元,该村人平纯收入增加1450元。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乌木等村是四川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农村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先进之地,2010年经过粮食种植大户黄明水发起组织成立了广汉市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集中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过去的粗放经营;同时提高了生产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该镇一名镇干部介绍说,土地没有流转前,种植3500亩土地每年至少需2500个以上劳力常年耕作,农民在有限土地上见不到效益,对经营土地失去信心,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每年至少可节约劳力在2000个以上,节约劳力可外出或就近专门务工、经商创造新的价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据悉,现合作社有成员95户,总耕地面积3800亩,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大户6户,通过集中成片流转经营土地达3500亩。合作社经营大户将流转的土地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全年向市场提供商品粮食3500吨左右。德阳广汉的黄明水、冷世模、唐成芳成为四川省受到全国表彰4个种粮大户其中3户,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当前,我市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土地的流转及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不断完善和明确,既强调了大部分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保护,也顾及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以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需求,为农村结构变革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政策规范,从而推动了全市农经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cbced6fa47124f42bf0bf7f0038cab64:
内江市四举措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cbced6fa47124f42bf0bf7f0038cab64:
e4c29f31c6964493a14c4ddf6b160169: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力度 助力四川农业“十一五”大发展
德阳市创新机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大发展
德阳市创新机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大发展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土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市农村自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经过近30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适应性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前农户过于分散的承包土地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间形成了突出矛盾,在保持和维护现有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开展机制创新,进行土地调整,实现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改革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近日,德阳市农业局确定了2011年各县(市、区)农业发展考核指标,其中包括在全市23个乡镇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全市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20个,新建立30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由此,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全年的农业工作重点。
到2010年底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全面铺开,已流转土地24万亩。以土地“小集中”、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机制创新,“集中”土地,究竟在农业上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规模经营又带来怎样的不同效益?近日,记者先后来到中江县、广汉市、绵竹市等地,了解普通农民的真实感受。
中江县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丘陵大县,过去,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农民的耕地十分零星分散,户平10多块地,蕞多的一户有68块分散的田地,机械化耕种、收割程度很低,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自2009年开始,我市提出了以机制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农户抓起的理念,在全市六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组建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记者来到中江县南山镇槐树店村12社时,村民吴世雄正从地里耕作完回来。说起土地“小集中”带来的好处,吴世雄很高兴:“这土地一集中确实好哟!如今我们耕种起来方便多了,而且采用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又省钱。”不过,回忆起土地“小集中”以前的情况,吴世雄摇摇头说:“以前我家有9块土地,分散在远近不同的地方,蕞小的田块只有八九厘那么大,耕种、施肥都很麻烦,更不要说实行机械化作业了,因为耕种机根本就开不进地里。”
这前后对比的巨大变化,吴世雄用数字做了比较。“过去土地分散,耕种和收获只能人工操作,就拿这打谷子来说,一亩地的人工就要五六百元,还不容易请到人,而实行机收每亩只要130元。现在人工费用成本高,每年农耕时节,除了每人每天100多元工钱,还要包吃,并且至少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耕种完,而机耕每亩才80元钱,还不用包吃,1个小时就耕种完了,又快又好。”
如今,吴世雄的土地经过“小集中”后,由9块组合成了2块,他将其中一块流转出去,每年有1000多元的收益,另一块自己耕种,打算再过1个月左右就开始种水稻,并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简单、轻松,安逸得很呢!”
市农业局局长雍兴文表示,2011年将力争全市30%的丘陵乡镇、20%的平坝乡镇开始开展“小集中”,要把涉农项目的实施和“小集中”结合起来,在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中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整理、粮食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地方全面开展“小集中”。
在头部轮土地承包中,我市很多地方都是将土地按等级、远近等因素平均承包到户,加之多年来实行的土地小调整,使得承包地块越分越小,越分越零碎,造成土地难耕、难灌、难管理,许多田块根本无法实现机耕机播,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和生产成本,也制约了土地流转。实施土地“小集中”后,户与户之间土地界限变小,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土地纠纷隐患。两年前,市农业局和中江县农业局在中江县南山镇槐树店村12社,进行了土地“小集中”试点,一经推出,就受到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两年多过去了,实践证明了这一创举的成功。
我市土地流转尽管起步较早,但主要是农户之间以代耕和租赁为主的自发流转,流转规模小,这种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撂荒问题,却没有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土地集中连片困难,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起我市在旌阳区双东镇、什邡市元石镇、绵竹市土门镇等开展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发动农民自愿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招商引进业主流转集中连片的土地,土地流转收益按照农户土地入股的份额进行分配。
在灾后重建中,绵竹市土门镇大力发展沿山特色观光农业,引进了北京银谷集团组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玫瑰产业博览园,由于该项目租赁土地涉及农户较多,业主不愿意与一家一户的农户直接打交道,于是,该镇麓堂村和天宝村分别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的名义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旌阳区双东镇凉水村则在我市率先成立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有205户农户自愿将792亩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由于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很多业主到这里来租赁土地。“以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村地处偏僻的丘陵山区,随着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大量土地闲置,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闲置的土地又零星分散,没有业主愿意来这里流转土地。”一位村民说道,“实施‘土地小集中‘,我们全体村民都支持,而且可以按就近原则,兄弟连片、亲戚朋友自愿连片、产业连片,经济效益明显,土地承包权益也有保障。”
“今年,全市各县至少还要组建3-5个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和集中连片流转农民承包地的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雍兴文如是说:“我们要力争2011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在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建立土地流转管理系统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
如今,我市农村通过组建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为较大规模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积极鼓励指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这些专业合作社集中成片流转农民的承包地,发展了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
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受农民自身观念和意识的限制,也面临不少问题:农户不愿意直接与产业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收不到租金;产业企业直接与农户流转土地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总会有一两户农户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造成流转的土地无法成块成片,不利于发展规划;产业企业不愿意直接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担心付出租金把土地流转到手后,等企业建设起来还没收回成本,农户就要收回土地或要求增加大额度的租金而蒙受损失。于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中心应运而生,筑巢引凤,吸引农业大户前来投资发展,实现了效益的蕞大化。
绵竹市西南镇地处城郊结合部,以前作为城市菜篮子的该镇飞凫村、安国村因城市发展需要,土地基本已征用,其蔬菜种植规模逐步萎缩。为改变该镇农业发展现状,依据每个村的特点,因地制宜,作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图强村规划了蔬菜示范基地,带领群众种植蔬菜新品种,将图强村建设成为绵竹市新的菜篮子基地;醒狮村、金隆村继续扩大银柳种植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在檀兴村引进了一家先进的******养殖企业和扩建了一家生猪养殖基地,力争实现年产生猪上万头和小家禽50万只。为实现上述发展规划,西南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截至到去年底,西南镇土地流转中心共计流转土地3000余亩,主要流转给了银柳种植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西南镇的村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要上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土地流转出去,让大户形成规模种植,蕞大程度实现土地的增值。
绵竹市什地镇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走规模经营道路,到2010年底,全镇已有土地流转规模10亩以上27起,流转面积41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该镇双瓦村绿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余亩,种植“日本钢葱和山东大葱”,年产蔬菜17500余吨,每亩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产值达2800余万元,蔬菜远销日本及省内外。而且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土地每年可得到租金收入815元,农民能够放心的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由于种植钢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亩人工费用4000元,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年可得到劳务收入10000余元,2010年农民从合作社获得的劳务收入达560万元,该村人平纯收入增加1450元。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乌木等村是四川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农村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先进之地,2010年经过粮食种植大户黄明水发起组织成立了广汉市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集中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过去的粗放经营;同时提高了生产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该镇一名镇干部介绍说,土地没有流转前,种植3500亩土地每年至少需2500个以上劳力常年耕作,农民在有限土地上见不到效益,对经营土地失去信心,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每年至少可节约劳力在2000个以上,节约劳力可外出或就近专门务工、经商创造新的价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据悉,现合作社有成员95户,总耕地面积3800亩,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大户6户,通过集中成片流转经营土地达3500亩。合作社经营大户将流转的土地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全年向市场提供商品粮食3500吨左右。德阳广汉的黄明水、冷世模、唐成芳成为四川省受到全国表彰4个种粮大户其中3户,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当前,我市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土地的流转及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不断完善和明确,既强调了大部分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保护,也顾及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以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需求,为农村结构变革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政策规范,从而推动了全市农经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