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2016-12-24发布于广东
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德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月 项目名称: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编制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单位:德阳市国土资源局 技术编制单位: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目 录 总 则 i 头部章 规划背景 1 头部节 德阳市概况 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 第二章 土地利用目标与战略 11 头部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1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目标 12 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 16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9 头部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2 第四章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30 头部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0 第二节 县(市、区)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34 第五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9 头部节 允许建设区 39 第二节 有条件建设区 40 第三节 限制建设区 40 第四节 禁止建设区 41 第六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42 头部节 中心城区概况 42 第二节 中心城区发展目标与方向 42 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安排 45 第四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7 第七章 土地利用重大任务 50 头部节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0 第二节 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52 第三节 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 56 第四节 科学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59 第五节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62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6 头部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66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制建设 67 第三节 完善规划经济调节手段 68 第四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69 第五节 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69 附表 71 表G1 德阳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71 表G2 德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2 表G3 德阳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 73 表G4 德阳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 73 表G5 德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 74 表G6 德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5 表G7 德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83 表G8 德阳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 83 表G9 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表 84 表G10德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表 84 表G11基本农田预留区内规划建设项目清单 85 总 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围绕省委“两个加快”的要求和德阳市“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规划部署,对《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订,编制《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德阳市土地利用战略和原则,明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德阳市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是规划城乡建设、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全市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德阳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 第章 规划背景 一、自然地理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南距省会成都41公里,东北接绵阳市,东南与遂宁、资阳两市交界,西南连成都市,西与阿坝州接壤德阳市境狭长,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162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山地面积1171.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68%;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面积1838.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88%;东南部为盆中丘陵,面积2943.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44%。德阳市河流分属沱江和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清白江、凯江等。此外,人工修建的四川省人民渠引来岷江过境水成为市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利资源。德阳是四川省天然气和磷矿石生产基地。境内已发现35种矿产,已开发利用的有13种,主要矿产为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矿泉水。其中:磷矿探明储量约占全省的25%;全省53个探明矿区,平均品位大于25%的有15个矿区全部在德阳境内,磷矿石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全省储量的17%,已成为成都经济圈的工业民用天然气供应基地。46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658亿元,特别是绵竹、什邡损失惨重,被国务院列为极重灾县,旌阳区、广汉市、罗江县和中江县被列为重灾县。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595155公顷。其中农用地比重蕞大,面积4930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84%;建设用地次之,面积74655公顷,占12.54%;其他土地面积27476公顷,占4.62%。 在农用地中,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面积分别为239407公顷,和162635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48.6%和33.0%;园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1690公顷、2283公顷和67009公顷,分别占4.4%、0.4%和13.6%。 在建设用地中,以农村居民点为主,面积477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64.0%;其次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1884公顷,占15.9%;独立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及特殊用地分别为5152公顷、4472公顷、3416公顷 、1958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6.9%、6.0%、4.6%和2.6%。 二.上轮规划 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德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自1999年批准实施以来,对全市的土地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的保护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的健康发展,避免了盲目用地、乱占耕地的现象,提高了全社会节约用地、按规划依法用地的意识,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强化落实了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全面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完善了规范化的土地开发整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土地整理为重点的补充耕地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滩涂围垦,及时补充耕地,1997-2004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685公顷,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达到基本农田标准;严格保护了基本农田,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10094公顷以上;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安全得到保证,头部产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58.0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94.1亿元。 2.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规划期间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统筹安排了各类各业建设用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领域不断扩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实行了项目用地规划指标控制,推进了闲置存量土地挖潜利用。2005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30.6万元/公顷,与1998年25.0万元/公顷相比,增长22.4%。 3.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规划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土地宏观调控的能力有所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土地利用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和促进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第章 规划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465万,城镇人口290万,城镇化率达到6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7:58:35。 二.灾后恢复重建目标 围绕“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着力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保障灾后美好家园建设。 加强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障灾后重建必需建设用地,到2010年,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9371公顷,其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4439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1893公顷,新增独立工矿用地848公顷,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用地2191公顷。引导灾区重建用地科学布局,逐步优化各类建设用地布局。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全面恢复耕地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2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理复垦33607公顷;大力开展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新家园。 三.土地利用目标 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保障德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统筹安排城乡用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网络,努力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利用总目标,为实现德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1.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坚持将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保护放在首位,有效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全市耕地保有量2010年保持在238900公顷,2020年保持在236500 公顷,确保2107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得以控制,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土地供应的硬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根本转变。 到2010年,除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145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70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758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控制在125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936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40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36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3.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 按照“规模统筹、空间管制”的原则,城乡建设用地得到统筹管理。 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得以保障。到201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64809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7036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7773公顷;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7120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440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6800公顷。 建设用地分区管制得到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全市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模式和 “一圈、三轴、两线、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呈现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县城和重点镇紧凑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格局。基础对长远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增强。1000公顷和4775公顷。 6.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全市核心生态网络体系构筑成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得到维护和改善;城乡绿色空间不段扩大,不断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形成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专栏一 德阳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指标 规划基期年 规划近期目标年 规划 目标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 239407 238900 236500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213700 210700 210700 约束性 园地面积 21690 26513 36120 预期性 林地面积 162635 162785 163000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 2283 2431 2739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74655 75800 83600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64809 64809 71200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17036 17036 24400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9846 10991 12400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建设用地增量 — 1145 9360 预期性 建设占用农用地新增规模 — 900 7700 预期性 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规模 — 700 4400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 — 1000 4775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83 125 120 约束性 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 一.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规划期间,德阳市土地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的要求和“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产业西移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建设第章 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根据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基础上,对全市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规划期间,在不影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市域内未利用土地,稳定农用地面积,逐步提高国土开发利用强度,保障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 到2010年、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分别调整为公顷、公顷,分别82.94%和82.03%;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达到公顷、公顷;其他用地面积分别减少到25747公顷、公顷,土地利用率分别提高到95.%、9%。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6513公顷、36120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4823公顷、14430公顷。 3.加强林地管护 立足德阳市林业发展需求和发挥林地生态功能,重点加强全市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管护,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营建沱江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加快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减少到629公顷、498公顷71200公顷引导协调发展。公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建设用地46800公顷四.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比重 国家、省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增强基础建设对长远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到2010年、2020年,全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公顷、公顷,优先布设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崴螺山重点调出低等别、质量较差、坡度大于25、不宜农作、生态脆弱地区以及市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集镇、重要工矿区等规划确定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 “一横”:贯穿德阳市东西的德茂公路、省道106线德阳至中江仓山段; “二横”:德阳南部贯穿东西的广青公路和广金公路; “三横”:德阳北部贯穿东西的罗绵公路和罗中公路。 六纵 “一纵”:贯穿德阳市南北的成绵高速公路; “二纵”:与成绵高速平行的京昆公路(国道108线); “三纵”:连接成都、彭州和德阳经济蕞发达的什邡、绵竹的成青公路(省道105线); “四纵”:贯穿中江南北的主通道,与省上规划的成南巴高速公路走向大体一致的唐巴公路(省道101线); “五纵”:加强中江中部乡镇与相邻县(金堂、三台)的交通联系,该路规划为一条二级公路; “六纵”:起于中江与德阳交界处,途径元兴、仓山,万福,通过仓山贯穿南北,是中江的又一条重要出入境通道。 九支线 各支线是“三横、六纵”的连接线.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以优化区域水土资源配置为导向,兼顾改善德阳市生态环境的需要,结合城镇工矿和基本农田分布,优化全市水利设施用地布局。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沱江德阳段防洪工程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开工建设通江水库、石泉水库等大中型水利项目,尽快建成一批小型水库及农田水利设施,继续实施都江堰人民灌溉区、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抓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四.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1.构建德阳“一圈三轴两线三区”城镇空间结构 依托现有城镇和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合理布局新增城镇工矿用地,培育“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模式,打造“一圈、三轴、两线、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县城和重点镇紧凑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格局。明确边界内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调出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基本农田,确保建设发展空间协调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采矿、能源、化工等城镇规划范围以外生产仓储用地以及其他高污染性、危险性用地,应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高污染性工业用地布局需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第四章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头部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为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依法利用、管理、保护好土地资源,根据德阳市土地用途和管制目标的差异,全市划分基本农田集中区、城镇村发展区、一般农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独立工矿区六大土地利用功能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 本区位于德阳市中部平原地带南部丘陵区,主要用于粮食生产。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但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配套设施的零星用地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的除外。城镇村发展区 包括1个市域中心城市、5个县域中心城市、13个重点镇和71个一般镇规划范围,承载区域性人口与产业集聚功能,同时也可用于村庄、中心村和新居民社区建设。面积为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中心城市建设用地区按照经上级批准的用地规模和范围,划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次中心城市按照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划,进行用地布局,划定建设用地规模。鼓励各项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当优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注重内涵挖潜,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绿地。 一般农业发展区 本区主要位于德阳市中部平原地带和南部丘陵区,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以及发展蔬菜、水果、粮油、烟叶等特色农业。面积为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未利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开发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占用耕地进行除农田防护林之外的各类造林、绿化带建设活动。区内土地除农转非需要经过审批外,在不改变耕地生产条件的原则下,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土地适宜性条件,进行农用地之间的用途转换。 林业发展区 林业发展区是指发展林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包括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其中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林地除外;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规划确定为林业使用的宜林后备土地资源;以及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本区主要位于德阳市西北部山区。 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鼓励林业用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控制林业用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的用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生态林业。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本区是基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由德阳市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生态控制区组成包括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龙门山水源涵养区、继光水库-响滩子水库水源保护和涵养区组成的一级生态控制区,云湖森林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崴螺山风景区、齐家堰风景区、元兴水库水源涵养区组成的二级生态控制区,以及绵远河、石亭江、凯江、鸭子河生态廊道。该区 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区内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污水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建设水源涵养林,逐步将水源保护区的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清除排污口,治理源污染,恢复库区水质。 独立工矿区 本区是德阳市主要于绵竹什邡面积为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区内土地利用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时完成有关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考虑到不易确定范围和难以定位的建设项目需要,预补划基本农田,2010年 2020年 德阳市 239407 238900 236500 210700 211975 旌阳区 35223 31947 31626 25655 25655 广汉市 31341 31835 31516 28055 28455 绵竹市 33353 33135 32800 28730 28875 中江县 90583 91300 90385 85998.33 86535 什邡市 23744 23325 23090 19870 19976 罗江县 25163 27358 27083 22390.67 22479 2.园地、林地和牧草地规模 立足保障德阳市园、林、牧业的行业发展和相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按照充分发挥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落实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求,控制城乡建设和土地开发对现有园地、有林地、优质草场和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农用地的占用等要求,分解落实园地、林地和牧草地指标。 专栏四 德阳市园地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德阳市 21690 26513 36120 旌阳区 1789 2186 2972 广汉市 3064 3750 5100 绵竹市 1475 1800 2460 中江县 12986 15870 21630 什邡市 455 560 760 罗江县 1920 2347 3198 专栏五 德阳市林地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德阳市 162635 162785 163018 旌阳区 6442 6447 6461 广汉市 979 980 980 绵竹市 60234 60289 60375 中江县 50993 51040 51110 什邡市 40071 40108 40165 罗江县 3917 3921 3926 专栏六 德阳市牧草地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德阳市 2283 2431 2739 旌阳区 0 0 0 广汉市 0 0 0 绵竹市 1230 1310 1476 中江县 1 0 0 什邡市 1052 1121 1263 罗江县 0 0 0 三.建设用地指标 1.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依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围绕德阳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目标,保障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德阳市各县(市、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解落实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指标。 专栏七 德阳市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规划基期年 规划近期目标年 规划目标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 建设用地总规模 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德阳市 74655 64809 75800 64809 17036 83600 71200 24400 旌阳区 11881 10966 12190 10967 5907 14308 13248 8542 广汉市 10053 8916 10252 8916 3429 11605 10162 4863 绵竹市 10905 8767 11098 8767 2578 12417 9536 3464 中江县 29291 25505 29467 25505 2167 30671 26410 3208 什邡市 7394 6552 7571 6552 1961 8777 7342 2869 罗江县 5132 4102 5222 4102 994 5822 4502 1454 2. 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农用地和耕地规模分解 通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通过土地供应的硬约束,存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德阳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净增量等指标,分解落实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 专栏八 德阳市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分解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2006- 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2006- 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建设占用农用地 建设占用农用地 占用耕地 占用耕地 德阳市 1145 900 700 9360 7700 4400 旌阳区 308 200 168 2517 1711 10567 广汉市 199 155 120 1627 1326 754 绵竹市 194 165 130 1586 1412 817 中江县 177 145 110 1447 1241 691 什邡市 177 155 120 1447 1326 754 罗江县 90 80 52 736 684 327 3.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大耕地补充力度。立足德阳市耕地后备资源规模与分布,结合德阳市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耕地指标,分解落实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指标。 专栏九 德阳市补充耕地义务量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2006-2010年补充耕地义务量 2006-2020年补充耕地义务量 德阳市 1000 4775 旌阳区 230 898 广汉市 170 812 绵竹市 190 907 中江县 160 964 什邡市 170 812 罗江县 80 382 第五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分别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边界,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以内,规划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中心城13个重点镇和71个一般镇,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衔接;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公顷。 中心城13个重点镇和71个一般镇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面积公顷。 区禁止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龙门山水源涵养区、继光水库-响滩子水库水源保护和涵养区612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3%。 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区内各项建设活动应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项目选址安全性评价;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第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一.规划范围 德阳市中心城区包括旌阳区各街道办事处、天元镇、孝感镇、东湖乡、八角井镇的全部和双东的部分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发展与方向 以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和休闲娱乐为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集山水景观、自然生态特色为一体的安全、生态、山水宜居城市。 空间发展策略 规划期内城市重点向南北方向发展,西部完善功能,东部优化发展。 ——强化中心。加强城市灾后重建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职业教育、科技研发等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建设新区。面向成德绵地区高水平建设城市新区,完善城市区域功能,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优先进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新区尽快形成规模。 ——优化布局。重点优化城区工业用地布局,整合零散分布的工业用地,盘整空间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理顺交通。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加强城市东西向联系,实现城市交通纵畅横通。 ——提升品质。加强山、水、城之间的有效联系,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旧城区和河东片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总体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弹性发展。充分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在空间结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生态保护等方面保持可生长性,构建城市弹性发展空间。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形成“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形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规划形成以文庙广场为中心、以长江路为轴线、横跨绵远河东西两岸的城市中心。 两轴:沿绵远河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与沿长江路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既是城市主要的空间拓展轴,也是综合服务及景观轴。 三带:以宝成铁路为主轴的西部综合产业带、以绵远河为主轴的中部生活服务带和沿东山南北延伸的东部生态休闲带。 功能片区 中心片区城市中心所在地,主要承担综合服务、职业教育、居住、重装基地等功能。促进公共设施改造升级,以文庙为重点进行旧城更新和环境整治。改善大厂周边环境,加快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提高居住水平。 八角片区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城际南站,面向成德绵地区布置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区域性功能。按照“高新基地、科技新城、山水新城”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核心区商务与科技文化中心,构建多条山水通廊,提升门户形象。合理安排建设项目与发展时序,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功能设施预留空间。 天元片区主要承接灾区产业转移,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加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着力建设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加强与其他片区的交通联系。梳理河流堰渠,完善片区开放空间系统。 城北片区依托城际北站,布置居住、行政办公、综合服务、职业教育等功能,建设功能协调发展的北部新城。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妥善设计铁路枢纽地区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形成功能合理、组织有序的交通体系。孝感地区为高新区远期拓展区。 东山片区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布置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居住用地,形成东山郊野公园带和休闲宜居带两条功能带。面向成德绵地区高标准开发建设,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空间布局应突出休闲和山地特色。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安排 用地规模 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保留农地、水域作为城市的绿心、绿带,新增建设用地穿插式布局。 东汽厂、东汽厂生活区、金沙江路、石亭江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建设项目;片区中心、城际铁路南站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成德绵地区布置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区域性功能,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功能设施预留建设用地空间。到2020年,规划安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公顷。 城北片区重点建设城际铁路北站和长途客运北站;改造泰山北路,建设庐山北路和龙泉山北路延伸线、青衣江东路等;加快安乐堰整治改造和汾河路廉租房建设等;布置居住、行政办公、综合服务、职业教育等城市功能,建设功能协调发展的北部新城。到2020年,规划安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公顷。 天元片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承接西部山区产业转移,落实对口援建项目;做好长江路西延线、一环路西段、金沙江路西延线建设;建设天元污水处理厂,进行河道堰渠整治;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到2020年,规划安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公顷。 中心片区发挥综合服务、职业教育、居住、重装基地等功能;重点建设东方锅炉厂、东汽分厂等项目;进行震后房屋修复加固,城中村整治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工业项目进行整治改造。到2020年,规划安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公顷。 东山片区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布置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居住用地,形成东山郊野公园带和休闲宜居带两条功能带。到2020年,规划安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公顷。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允许建设区 中心城区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有条件建设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扩展边界以内,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用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整的区域面积为公顷。 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限制建设区 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以外的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面积为公顷。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等类型。 区禁止,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第七章 土地利用重大任务 头部节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一. 高效保护耕地 1.保证数量,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指标任务 根据省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全市耕地保有量在2010年保持在238900公顷,2020年保持在236500公顷。 2.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规模。至2010年,各类建设(除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控制在9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700公顷以内;至2020年,各类建设(除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控制在77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4400公顷以内。 3.提升耕地质量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引入推广新技术,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综合治理农田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建设,综合采用还原表土、土壤培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措施,确保新增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严格执行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要求,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4.防治灾毁耕地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灾毁情况监测,对市丘陵、山区及河道流域有部分不稳定的地质、地貌结构,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毁,应及时组织复耕。 《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10700公顷。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不易确定范围和难以定位的建设项目需要,预补划基本农田,211975公顷。 2.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合理划定基本农田,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大面积、集中连片、高质量等级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土地整治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新调整划定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原有的平均质量等级。现状基本农田中的优质园地、精养鱼塘等,可继续作为基本农田管护。 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的保护区内基本农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针对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含道路、垃圾填埋场等)、过渡性安置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特点,开展以土地整理复垦适宜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调查评价工作,并结合灾后城镇、居民点重建规划,安排因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损毁耕地、临时占用耕地的整理复垦,适当调整农田布局,适度拆并自然村落,适时复垦废弃农村居民点及工矿废弃土地,科学有序地实施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2012年,全市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理复垦33607公顷,其中,恢复灾毁及临时占用耕地公顷,复垦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废弃地公顷。 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增加耕地17898公顷 其中:通过农地和农房整理增加耕地公顷,开发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公顷,复垦工矿废弃地等增加耕地公顷土地区域土地区、土地复垦区。 ——土地区。通过田、水、路、林的农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龙泉山土地复垦区。范围包括罗江、旌阳、中江龙泉山地带,结合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复垦——丘陵农用地整理区。 要强化项目管理,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核、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引导和规范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拨付资金,按规程检查验收。 2.资金保障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投入。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原则,在足额征收土地开垦费的基础上,市县级政府每年从土地收益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同时积极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单位和个人资金,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广泛吸纳资金,逐步形成土地综合整治多元投融资渠道。政府投资优先用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 第三节 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 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抓住德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按照“逐级管理、规模统筹、空间管制”的原则,合理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一.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 保障民生,优先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过渡性安置、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必须用地,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全市安排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7180公顷,其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4439公顷,新增工矿建设用地848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1893公顷。 二.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1.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引导协调发展,防止城镇工矿用地过度扩张。严格执行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防止工业用地低效扩张,城镇工矿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用地成本,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和谐发展。严格限定开发区内非生产性建设用地的比例,提升开发区用地效率和效益。合理调整城镇用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普通住宅建设用地,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切实保障民生用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结合,优先安排地震受灾农村居民点用地,有效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搞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规划、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稳步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整治、改造和建设。为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调整有效进行,首先建立项目实施领导责任制,对拆迁农户进行合理安置补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妥善开展有关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加强建设用地预审管理、严格土地收费、落实安置补偿费用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资金,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由地方政府组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经费,并通过多渠道筹资,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扩大资金来源;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水平。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用地 到2010年,安排新增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公顷。 统筹规划,保障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到2020年,新增交通用地公顷,其中,安排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公顷。105绵竹段,省道106彭州—什邡和丰段,省道106中江—仓山段,省道101中江段。 2.协调安排水利用地 坚持“防洪抗旱并重、蓄引堤防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挖潜并行”的原则,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努力满足城乡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到2020年,安排新增水利设施用地766公顷。 ——大中型水利项目。通江水库、黄鹿水库、清平水库、石泉水库、八角水库、姜家桥水库、瓦店水库、淮仓饮水工程。 ——小型水库。齐家堰水库、凯江湖水库、汤家沟水库、燕窝水库、安堂水库、三渔水库、罗汉堰水库、华强沟水库 ——其他项目。沱江干流德阳段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3.调整优化能源矿产用地 围绕工业强市战略,统筹安排能源用地,优化用地布局,严格项目用地管理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受损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恢复重建,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与景观,和谐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服务能力。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军事、丧葬等其他建设用地。到2020年,旅游设施、军事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提高到%。崴螺山 四.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快速城镇化地区,要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鼓励城镇组团式发展,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功能。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用地。 平原农业地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田林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重点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结构,鼓励城镇集群和产业集聚。严格控制工业对土地的污染,防治农田面源污染。 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因地制宜加强植被建设,稳步推进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建立山区立体复合型土地利用模式,充分利用缓坡土地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制定和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完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发挥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对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形成共识,从机制上、制度上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头部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落实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度。规划经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加强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强化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责任,明确每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具体目标,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考核政府工作和干部绩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和考核办法。深入开展土地规划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的意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违反规划占地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制定和执行规划实施的规范性文件。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地方性法规,制定出更细的、操作性更强的地方性配套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划调整、违反规划的强制措施等具体规定来保障各级总体规划的落实。经济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经济调节和引导机制。采用价格、税费调节土地供给,灵活调节土地需求与供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施土地协议出让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出让实施蕞低价,规范土地的出让价格管理,促进土地使用的合理流动。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通过增加对城镇用地闲置和低效用地的税收,减少对土地深度开发的税收,鼓励开发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与耕地保护权益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给予农民有关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生产性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条件,提高农民保护和改良耕地的积极性。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土地管理审批、供应、使用、补充耕地各环节的统一信息平台,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日常技术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县(市)、乡、村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监测网络,及时向上级网络反馈,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跟踪调查土地资源的变动情况,扩大遥感监测的覆盖面,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快速监测与跟踪管理,为规划执法检查和查处提供依据。二是及时进行日常地籍变更,建立完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状况地块档案,对当年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及时统计汇总并报告上级政府部门。三是建立日常耕地保护检查制度,及时掌握耕地的变化情况,实施耕地的日常动态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结合机构改革,稳定并加强规划管理队伍,要在县(市)级土地部门设立规划管理机构。要加大各级规划管理队伍学习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开展规划管理岗位培训的持证上岗制度。 公众参与 宣传,全社会建立专家咨询评议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库,利用专家资源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请专家参与编制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就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增强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建立规划编制与实施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公开规划内容、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有关要求,公开土地管理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公开按规划审批和审查用地的结果。完善规划编制与调整的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群众的心声;对大规模土地开发项目和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项目实行听证会。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 239407 238900 236500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213700 210700 210700 约束性 园地面积 21690 26513 36120 预期性 林地面积 162635 162785 163000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 2283 2431 2739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74655 75800 83600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64809 64809 71200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17036 17036 24400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9846 10991 12400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建设用地增量 — 1145 9360 预期性 建设占用农用地新增规模 — 900 7700 预期性 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规模 — 700 4400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 — 1000 4775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83 125 120 约束性 二、三产业增加值耗地量 — — — 预期性 表G2 德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地类 规划基期年 规划近期目标年 规划目标年 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农用地 耕地 239407 40.2% 238900 40.1% 236500 39.7% 园地 21690 3.6% 26513 4.5% 36120 6.1% 林地 162635 27.3% 162785 27.4% 163000 27.4% 牧草地 2283 0.4% 2431 0.4% 2739 0.5% 其他农用地 67009 11.3% 62964 10.6% 49849 8.4% 合计 493024 82.8% 493608 82.9% 488208 82.0%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 7613 1.3% 7613 1.3% 12400 2.1% 建制镇用地 4271 0.7% 4271 0.7% 6112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 47773 8.0% 47773 8.0% 46800 7.9% 独立工矿用地 5152 0.9% 5152 0.9% 5888 1.0% 小计 64809 10.9% 64809 10.9% 71200 12.0% 交通水利及其他土地 交通运输用地 4472 0.8% 5159 0.9% 6004 1.0% 水利设施用地 3416 0.6% 3760 0.6% 4182 0.7% 其他建设用地 1958 0.3% 2073 0.3% 2214 0.4% 小计 9846 1.7% 10991 1.8% 12400 2.1% 合计 74655 12.5% 75800 12.7% 83600 14.0% 其他土地 水域 15389 2.6% 15450 2.6% 15550 2.6% 自然保留地 12087 2.0% 10297 1.7% 7797 1.3% 合计 27476 4.6% 25747 4.3% 23347 3.9% 总计 595155 100.0% 595155 100.0% 595155 100.0% 表G3 德阳市各县(市、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基期年耕地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规划近期目标年 规划目标年 德阳市 239407 238900 236500 211975 旌阳区 35223 31947 31626 25655 广汉市 31341 31835 31516 28455 绵竹市 33353 33135 32800 28875 中江县 90583 91300 90385 86535 什邡市 23744 23325 23090 19976 罗江县 25163 27358 27083 22479 表G4 德阳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指标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规划基期年 规划近期目标年 规划目标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 建设用地总规模 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德阳市 74655 64809 75800 64809 17036 83600 71200 24400 旌阳区 11881 10966 12190 10967 5907 14308 13248 8542 广汉市 10053 8916 10252 8916 3429 11605 10162 4863 绵竹市 10905 8767 11098 8767 2578 12417 9536 3464 中江县 29291 25505 29467 25505 2167 30671 26410 3208 什邡市 7394 6552 7571 6552 1961 8777 7342 2869 罗江县 5132 4102 5222 4102 994 5822 4502 1454 表G5 德阳市各县(市、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 单位:公顷 行政 区域 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耕地义务量) 补充耕地任务量 跨区县补充耕地 其中: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土地开发 地区 面积 德阳市 4775 17898 16315 516 1067 — 旌阳区 898 898 625 — 273 — 广汉市 812 2603 2169 47 387 — 绵竹市 907 1430 933 345 152 — 中江县 964 9219 9115 104 — — 什邡市 812 1050 930 20 100 — 罗江县 382 2698 2543 — 155 — 表G6 德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单位:公顷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年限 用地 规模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涉及县(区) 备注 其中占用耕地 1. 交通 新增交通用地小计 1532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 旌阳、广汉、罗江 灾后重建项目 成都至兰州铁路 新建 2009-2015 39 广汉、什邡、绵竹 灾后重建项目 达成铁路扩能改造 改扩建 2006-2009 16 中江 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复线 什邡、绵竹、旌阳、罗江 成都至南部高速公路 新建 2009-2012 46 中江 绵竹-茂县高速公路 新建 2012-2017 93 绵竹 大件运输通道:改扩建德阳—成都—乐山大件公路 改扩建 2009-2010 28 旌阳、广汉 什邡市汽车客运站 新建 什邡 灾后重建项目 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 新建 2010-2013 广汉 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遂阿高速公路德阳段 新建 2010-2015 530 绵竹、旌阳、中江 天星快速干线. 交通 旌江快速干线 旌阳、广汉 都江堰-什邡-德阳-绵竹-中江-简阳高速公路 新建 绵竹、中江、什邡 德阳至中江快速干线 旌阳、中江 德阳-中江公路改扩建 改扩建 24 旌阳、中江 德阳-广汉公路改扩建 改扩建 13 旌阳、广汉 德阳-什邡公路改扩建 改扩建 13 旌阳、什邡 德阳-罗江公路改扩建 改扩建 28 旌阳、罗江 省道105什邡段改扩建 改扩建 12 什邡 省道105绵竹段改扩建 改扩建 23 绵竹 省道106彭州界-什邡禾丰段改扩建 改扩建 14 什邡 省道106中江-仓山段改扩建 改扩建 2006-2010 14 中江 省道101中江段改扩建 改扩建 2006-2010 23 中江 广青公路 新建 2006-2010 180 广汉、什邡 客运站改扩建项目 改扩建 2006-2010 德阳火车货站 新建 2010-2015 旌阳区 中江—乐至高速公路 新建 2011-2015 中江县 东一环路 新建 2011-2015 旌阳区 一环路西半环及长江西路延长线 旌阳区 全市通乡通村公路工程 2006-2010 2. 水利 新增水利用地小计 766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清平水库 新建 2010-2015 15.43 绵竹 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八角水库 新建 2010-2020 旌阳 黄鹿水库 新建 2006-2010 罗江 通江水库 新建 2010-2020 旌阳区通江镇 石泉水库 新建 2011-2015 中江县石泉 姜家桥水库 新建 2010-2020 旌阳区新中镇 瓦店水库 新建 2010-2020 中江 汤家沟水库 新建 2011-2012 旌阳 凯江湖水库 新建 2011-2012 中江 燕窝水库 新建 2013-2014 旌阳 齐家庵水库 新建 2017-2020 旌阳 安堂水库 新建 2015-2016 旌阳 三渔水库 新建 2011-2013 罗江 罗汉堰水库 新建 2006-2010 绵竹 华强沟水库 新建 2011-2015 旌阳区双东镇 淮仓饮水工程 新建 继光水库整治工程 改扩建 2006-2010 中江 湔江近期防洪工程 2006-2010 沱江干流德阳段近期防洪工程 2006-2010 2. 水利 石亭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2010-2015 旌阳区水利防洪整治工程 2006-2010 凯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2006-2010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006-2010 3. 能源矿产 新增能源矿产建设用地小计 736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中石化川西老气田深层开发 2006-2010 中石油川西、川南老气田开发 2006-2012 德阳—宝鸡±500千伏直流工程 2006-2010 德阳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2008-2010 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德阳500KV输变电工程 2006-2020 德阳220KV输变电工程 2006-2020 德阳110KV输变电工程 2006-2020 3. 能源矿产 全市城乡电网工程 2006-2010 川西天然气勘探开发(德阳片区) 2006-2010 城乡天然气管网建设 2006-2008 清洁汽车行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2006-2010 龙蟒4改6余热发电建设 2006-2010 石亭江、绵远河小水电开发 2006-2009 金火焰石油液化气 2006-2008 什邡金河电站二期 4. 其他 新增其他建设用地小计 256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 2004-2009 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演绎区基础设施建设 2006-2010 西外乡 三国主题公园 2006-2010 雒城镇 4. 其他 广木公路改道建设 2006-2010 东部自然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6-2010 连山镇 民航飞行学院接待设施 2011-2020 三水镇 桃花岭郊野公园的游客中心 2011-2020 松林镇 桃花山观景带基础设施建设 2009-2020 松林镇 桃花山旅游度假中心 2010-2020 松林镇 易家河坝渔家乐基础设施建设 2009-2020 三水镇 齐家堰沿山旅游开发项目 2008-2010 八角镇 四川省中江县西眉湖自然风景区休闲度假娱乐项目设施 中江县兴隆镇 中江红色文化旅游区 中江县 九顶山生态度假旅游区 绵竹市 沿山乡村旅游区 绵竹市 城市文化旅游区 绵竹市 古镇旅游 孝泉镇 乡村休闲旅游 东湖乡 乡村休闲旅游 天元镇 4. 其他 历史文化及民俗休闲旅游 黄许镇 乡村休闲旅游 扬嘉镇 森林公园 和新镇 乡村休闲旅游 双东镇 调元古镇打造项目 调元镇 十点五线魅力乡村建设项目 罗江县 白马关景区开发项目(现代体育休闲区建设项目、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庄旅游开发项目、生态养生及休闲旅游区建设项目) 白马关镇 潺亭水城古镇开发项目 万安镇 马祖故里景区 沿山旅游区 穿心店地震遗址区 莹华山风景名胜区 总计 3290 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使用灾后恢复重建指标,不占本轮规划指标。 表G7 德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中心城区 规划控制范围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 旌阳区 29037 9450 3062 16525 0 总计 29037 9450 3062 16525 0 表G8 德阳市各县(市、区)基本农田调整表 单位:公顷 行政区域 规划基期年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规划目标年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核减(增加)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调入基本农田 调出基本农田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旌阳区 26020 25655 -365 662 2.54% 28454 28455 1 1388 4.88% 1387 4.87% 绵竹市 29807 28875 -932 1802 6.04% 273481119 86535 5415 10539 12.99% 5124 6.32% 什邡市 21389 19976 -1413 637 2.98% 2050 9.58% 罗江县 23305 22479 -826 1248 5.35% 2074 8.90% 合计 210094 211975 1860 16276 7.75% 13646 6.50% 表G9 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表 单位:公顷 行政辖区 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 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 新增独立工矿建设用地 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德阳市 9371 4439 1893 848 2191 旌阳区 1943 1195 202 193 353 广汉 946 415 111 184 236 绵竹 2499 1188 566 146 599 什邡 2104 996 544 172 392 罗江 638 132 196 64 246 中江 1241 513 274 89 365 表G10德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表 建设占用 农用地 建设占用 农用地 占用耕地 占用耕地 德阳市 1145 900 700 1000 9360 7700 4400 4775 旌阳区 308 200 168 230 2518 1711 1056 898 广汉市 199 155 120 170 1627 1326 754 812 绵竹市 194 165 130 190 1586 1412 817 907 中江县 177 145 110 160 1447 1241 691 964 什邡市 177 155 120 170 1447 1326 754 1024 罗江县 90 80 52 80 736 684 327 482 表G11基本农田预留区内规划建设项目清单1 交通 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 成都-绵阳复线 大件运输通道:改扩建德阳—成都—乐山大件公路 8 什邡市汽车客运站 9 遂阿高速德阳段 10 天星快速干线 旌江快速干线 德中快速干线 德阳-中江公路改扩建 14 德阳-广汉公路改扩建 15 德阳-什邡公路改扩建 16 德阳-罗江公路改扩建 17 省道105什邡段改扩建 18 省道105绵竹段改扩建 19 省道106彭州界-什邡禾丰段改扩建 20 省道106中江-仓山段改扩建 21 省道10
开关电源PCBLayout一般要求.doc
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1.doc
异型连体式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doc
弱点工程师复习题汇总有答案1.doc
张劲宇服务人口为35万的垃圾填埋场设计.doc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doc
彭务二级改建工程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
徐州市碧水湾小学施工组织设计3.doc
快乐生活语文七年级上册备课本.doc
德惠尚书房一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doc
(酒店)筹备店开业营销进度表.pdf
(软考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习题200题.pdf
初定中级职称专业对照表.pdf
地理专题练习——中国沿海地图.pdf
常见食物热量表减肥帮手.pdf
沉默VS愚昧更可怕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pdf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金融专业文献选读(双语) 课程教学大纲.doc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下属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3.pdf
施工组织总体设想-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段划分.doc
一例盆腔炎的护理查房.pptx
2021年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南.pdf
实习律师个人总结3000字 个人总结 .doc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08101938号-1
ICP经营许可证/EDI许可证:川B2-20180569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