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天府糧倉”四川綿竹基地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谷雨至,農耕忙。至此,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春播春管關鍵時期。走進位於四川省德陽綿竹市的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入眼一片青翠,可以看到園區內的冬小麥已全面進入抽穗揚花期。
“2022年度這個園區被認定為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糧食作物種植分大春、小春,大春種水稻,小春種小麥。”綿竹市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魏先瑜介紹,目前該園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在提升種糧效益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家的種糧積極性。
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人民網 趙祖樂攝
據介紹,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位於德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和德陽雙圈層產業大環線,規劃面積10萬余畝,以2鎮6村為核心區,面積2.58萬畝。園區對標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和國家級農業園區標准,申報園區專項債項目,整合項目資金,建設三大中心,實施五大行動,實現信息集成的綿竹農業神經中樞,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德陽片區綿竹基地。
園區項目一期總投資7815萬元,到位資金6000萬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宜居鄉村建設等項目。目前,田型調整已完成,正在實施道路溝渠建設。園區配套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和產業環線道路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立項,下一步將加快實施。
近年來,作為成都平原的傳統產糧大縣,綿竹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戰略,以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積極建設“天府糧倉”綿竹基地,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保持了播面穩定、質量不減、產量增長的良好局面,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去年,我們堅持在‘責’‘田’‘機’‘技’‘錢’‘園’6個方面發力,千方百計穩種擴面,提質增效。”綿竹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呂興平介紹,2022年,綿竹通過推進制度化發展、規模化發展、智能化發展、專業化發展、職業化發展、集成化發展的方式,成功克服了大旱、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全市糧食播面67.8萬畝、總產28.1萬噸。
據呂興平介紹,今年,綿竹將進一步夯實穩糧物質基礎。全面落實“田長制”,構建市、鎮(街道)、村(社區)、組四級耕地保護責任體系。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流轉審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農田農用、良田糧用﹔強化本部門協同作戰,由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組成聯合督導組,開展督導檢查,壓實鎮村耕地保護責任,及時發現工作短板,完善耕地保護機制。結合中央提出的開展新一輪新增千億斤糧食建設項目,扎實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力爭做到基本農田都建成高標農田﹔實施農田水利建設,針對2022年干旱暴露出來的農田水利建設短板,積極開展小農水建設,推廣噴滴灌技術,增加農機提灌站,建設生態溝渠,完善末級渠系。
園區內小麥長勢喜人。人民網 趙祖樂攝
此外,綿竹市還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好耕地地力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提高種糧積極性,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充分發揮糧食作物保險的兜底功能,加強財政補貼,做到應保盡保﹔加強政策性糧食收儲,解決種糧農民后顧之憂,穩定糧食市場供給。做好種糧大戶培育工作。各級將加大支持力度,從政策、資金、市場等各方面對種糧大戶予以支持,提高其種糧積極性,完善產業功能設施,培育一批種糧職業農民。通過宣傳、培訓、技術,加大種糧引導,鼓勵小農戶發展基礎產業。
同時,該市將進一步強化技術合作。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的產業集聚功能、技術示范功能、政策引領功能,以劍南糧油園區為突破點,利用現有稻麥專家團隊,依托綿竹市糧經復合專家大院,深化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的技術合作,開展高產優產試驗示范,實現穩產、提質、增效,助農增收﹔以種業振興為重點,持續開展優質糧油種子試驗,力爭育種有突破。
“相信通過以上措施,我們綿竹一定能打造好‘天府糧倉’綿竹基地,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呂興平說。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
人民網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mw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