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弧线”上的村一个比一个美!
参与“晒村”的新秀数量已经突破120大关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6月12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发起、联合21市州县区融媒体中心参与的“圆梦小康 幸福家园”脱贫美丽新村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网络展示平台,正式启动!
(图片仅供示意参考,实际线官方为准)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天星洞村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5亩,平均海拔1000米。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82户750人,其中贫困户38户119人,贫困发生率16%,2014年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天星洞村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累计争取到位全域新村项目、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等专项扶贫资金600余万元,投入帮扶资金100万余元,完成通组道路硬化5.5公里,全村入户路硬化率达95%。
当地村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盖起了小洋楼,正在硬化入户路。天星洞村结合“四好村”创建,创新开展“七进村社”、评先树模、积分制管理、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带动群众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发挥能动性,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天星洞村全域新村、安全人饮、电网改造、通讯网络覆盖率均达100%,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天星洞村采用村建园区、户建庭院模式,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等特色农业产业,建成“千亩核桃示范基地”1个、出栏400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个,5000只土鸡养殖基地1个,示范带动全村群众发展生态种养,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门路、家家有产业支撑。
八洞村距离平武县城35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9.5公里,从前从九环线进出村只能通过一座铁索桥,人车都从桥上过。村里道路是土路,村里山高路陡,如果遇到下雨、泥石流,村民难以出行。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后,八洞村被识别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91人,经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八洞村退出贫困村。
2014年以来,八洞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新建八洞大桥一座、通社道路11.025公里,新建村卫生室、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公共服务中心;实施饮水工程,沼气池等,15户农户新建了房屋,126户农户对房屋进行了改造提升。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八洞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村群众经济增收的重要抓手和脱贫的保障,大力发展特色藤椒、核桃和天麻种植,养殖大红公鸡、中蜂、生态猪、肉牛等,已建成藤椒、天麻基地,肉牛养殖合作社,建成“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八洞村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要致富产业, 2019年全村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83元,较2014年的4712元增长了250%,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八洞村针对贫困户劳力技术素质低的实际,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加强与劳动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抓好贫困户劳力的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力转移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如今的八洞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庄干净整洁,村民们尝到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甜头,鼓足了腰包,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位于德阳市东部丘陵地区,距离城区17公里,走进龙居新村,小桥流水,空气清新,瓜果飘香,千亩荷塘,满眼绿意,养眼养心。昔日偏僻寂静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休闲观光的新地标。
2014年以前,由于没有规模产业,村集体年收入仅为1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为271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户、45人。因为地处丘陵土地贫瘠,这里的老百姓紧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缺水、不通广播电视信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样的穷农村,是如何变成了让城里人羡慕的新农村?
近年来,龙居村突出党建引领和支部带头作用,坚持以农为本、以荷为媒,突出产村相融、农旅融合,走集约式发展之路,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
通过产业规划,优选业主,按景布园,目前全村共投入扶贫资金30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0余个,支持和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园区12个。有观赏莲藕种植500亩,蓝莓体验采摘园区500亩,杨梅种植园区200亩,丰联优质核桃种植500亩,优质春见种植园区150亩,优质红心猕猴桃种植120余亩。共有620户农户共流转土地2200余亩,其中贫困户18户,年人均土地流转收入增收800余元。同时,还解决了210余人就近务工,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更甜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增加。2016年实现全员脱贫摘帽。
为拓宽村民增收新渠道,进一步壮大集体资产。龙居村还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理事长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全体村民将资金、资源量化为股金,将村集体闲置房屋打造成青年旅社,发展民宿经济,旅社除了住宿房间外,还配有厨房、卫生间、院落、茶水间、观景平台等公共活动区域。为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文化提供短住或长租住所。
如今,新中镇将美丽龙居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龙居,推动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美丽新乡村步伐。龙居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四川省卫生村、四好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环境优美示范村。
桥楼村东至黑龙壕,北至黑龙场社区,南至新光村和游滩村,西至莲花,幅员面积约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平方公里,以养殖、种植产业为主,主产蔬菜、肉兔、柑桔。
打造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塑魂。桥楼村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长廊”,让村落通道、墙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的“代言人”,当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文化熏陶。
“现在党的政策好,把我们桥楼村修得漂漂亮亮,这个文化墙硬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打造得非常好, 我虽然78岁了,每天早上我都会来走走看看!”蕞近,桥楼村2组村民徐润香老人有些高兴,空闲之余,她常常和邻居来到文化长廊,驻足观看,了解政策法规,学习文化知识,同以往相比,她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桥楼村按下人居环境整治“加速键”,积极组织村民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开启桥楼村“美颜”模式。
据了解,今年以来,桥楼村大力践行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压实责任、精准发力、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在全村营造家家参与、人人动手的建设氛围,以家庭的“小美”聚合为美丽乡村的“大美”,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今年,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桥楼村积极响应,合理规划,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小公园,惠及当地群众。
小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村落的绿化环境,更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在此徐徐展开......
灌引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镇,距集镇4公里,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全村以平坝为主,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下辖21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1479户4904人。全村种植茉莉花4000余亩,年产茉莉花6000多吨,是“省级三星级茉莉茶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
灌引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探索“茉莉花产业提升整村推进”工作思路。集中连片村引进国有企业、有实力的私营业主,通过股份合作社将土地打包流转的模式,以“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为”中介,将村民手中的土地预流转到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村集体将预留转的土地打包流转到业主手中,再通过从中抽取土地流转价差价及佣金的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集体经济收益预计可达5.5万元。
灌引村地处马边河流域,土地肥沃,雨水、光照充足,特别适宜茉莉花生长。灌引村的茉莉花为多年提纯复壮的双瓣茉莉,良好的区域小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使得其花朵大、香味清香、浓郁持久。
从乾隆初期开始种植茉莉花,发展至今,全镇茉莉花种植面积2.5万亩,是全省蕞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茉莉之乡”称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多年来,犍为茉莉花主要用来制作茉莉茶。因为既产花又产茶,犍为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茉莉花,农户通过种植茉莉花带来了较好收益。
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好“德治法治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通过镇党委带动、村党委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从“要我来”变成“我要来”,将改变村落外在形象与提升农民素养有机结合,共建美好家园。
5月7日,成都天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竞拍到宜宾市南溪区刘家镇大庙村乡村振兴示范片项目经营权,此后每年向大庙村集体公司支付经营权使用费20.1万元,并与镇国有公司、村集体公司采取股份制合作,联合成立运营公司,负责大庙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后续经营管理。这意味着大庙村真正地活了起来,沉默资产此后将不再“沉默”。
现在来庙村参观的游客很难想象,如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全村洋溢着积极生活气息的大庙村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贫困村。
是什么吸引了投资者看好这片土地?大庙村又是如何实现从“省级建制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转变的呢?
2019年11月26日上午,南溪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交易现场会在大庙村举行,该村农村产权交易7个项目出让成功。这其中就包括现在成为大庙村标志性景点的双鱼抱月和网红打卡点文心书院、桃溪别院等建筑。如何完成闲置空房到“黄金屋”的转变呢?
另一方面,针对“一户一宅”有意愿出租的闲置房屋,大庙村根据房屋的结构和旧损程度,按1-2.5元/㎡每月的标准进行长期租赁并统一对房屋进行规划包装、经营管理。截至目前,已租用9处房屋共1637㎡,成功打造文心书院、桃溪别院等网红场所。为了缓解农村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大庙村还制定补偿“退宅”节余指标,在“户有所居”的前提下,对签订自愿永久放弃宅基地承诺书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偿。
“活资源”的“活”不仅仅是闲置资源、存量资源的开发挖掘,还有对文旅资源的保护。在积极整合盘活村集体所有闲置资产和“四荒”资源以增加集体收益的同时,大庙村坚持“原生态地理、原村落文化、原风土人情、不大拆大建”三原一不原则,依据片内沟渠、堰塘、古桥等特色资源,精准实施风貌改造。
如今的大庙村已是今非昔比,线上经营的雷竹笋、干花椒、玫瑰鲜花饼销量喜人,由8亩荒地打造成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年收益20万元。此外,翠竹长廊已成规模,雷公山成为俯瞰龙滩河的蕞佳观赏点,双鱼抱月的树状玫瑰园几乎每天都能迎来游客,500㎡滩涂改造而成的公益性儿童乐园成了小孩子们的游戏天地。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的大庙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