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各片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成都11月5日电(记者袁波)记者5日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四川省2019年底启动编制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今年8月获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于日前正式印发。这是五大片区首部“多规合一”的跨市(州)区域型专项规划,对《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进行了深化细化,着重统筹各类资源在市(州)之间的协同布局,促进各片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历史文化丰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个区域经济板块,各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为此,四川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三个方面整体谋划五大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资阳8市。“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四川省约18%的土地贡献了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集聚了超50%的常住人口,”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罗旭刚介绍,通过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成都平原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简称“成都平原经济区规划”)构建以“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
“内圈同城化”即成都都市圈内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成都平原经济区规划提出4市突出各地优势特色,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全域一体化”即促进区内8市协调联动发展,一方面推动一批跨市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比如,推动成德绵产业联动区建设、雅安与成都共建亚蓉欧雅安基地等;另一方面推动7个毗邻地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如成都市蒲江与眉山市丹棱壮大以晚熟柑橘等为主打产品的特色农业。
9月底,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资阳线开通,运行一个多月来,累计客运量超百万人次。围绕“打造轨道上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规划明确将推动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有序向德阳、眉山、资阳延伸,还规划了成都都市圈环线市铁路直连,实现成都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各市一小时可达。
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互动方面。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和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强化成渝两地的直连直通;推进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各市大学城、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构建区域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自然人文多重资源优势,依托成渝古驿道和现代交通走廊串接各类资源,重点串联大熊猫国家公园、金沙遗址、天府锦城、乐山大佛、峨眉山等古今文化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川南经济区包括泸州、内江、宜宾、自贡4市,是四川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2023年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第二。《川南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简称“川南经济区规划”)进一步引导城镇和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宜宾、泸州两市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
“川南经济区是我省人口和城镇相对集中,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区域,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杨健介绍,以该区域优势产业白酒为例,川南经济区规划提出构建区域全产业链,以宜宾、泸州为生产基地和品牌创新基地,带动内江发展原粮种植、设计包装、基酒酿造等关联产业,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集聚区。4市将协同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川南渝西区域合作平台,提升面向滇黔的辐射能力,形成“毗邻互联,通江达海” 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5市,是四川东向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川东北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打造连南接北、内引外联、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其中,铁路网络方面,推进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汉巴南铁路等铁路建设,研究论证南充至广安铁路。航空港口枢纽方面,新建广安机场,万源支线机场,建设达州通用机场,扩建广元盘龙机场、南充高坪机场,有序推进达州金垭机场二期建设,建成阆中古城机场。高速公路方面,以达州至万州快速通道、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G5广元至绵阳段高速公路扩容等重大交通设施为支撑,打通毗邻地区交通瓶颈,提升出川大通道综合运输通行能力。
“川东北经济区毗邻重庆,具有承接产业的区位条件。近几年重庆汽车产业已在该区域布局,南充市2022年生产整车29947辆、同比增长227%,2023年产销整车54922辆、同比增长81%。”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王永锋表示,接下来5市将共同打造汽车汽配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南充汽车产业园、达州和广安汽摩零配件制造等项目建设。也会围绕苍溪猕猴桃、通江银耳、南充晚熟柑橘等,共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还将以红色文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等为重点,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五大片区中唯一没有以“经济区”命名的片区,全域31个县(市)均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肩负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使命任务。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风险高,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利用具有较大挑战。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简称“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规划”)明确了“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基本原则。围绕全域旅游,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规划提出将重点建设10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步完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打造康定—泸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松潘、茂县等7个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培育香格里拉、漳扎等9个旅游核心城镇和南坪等18个旅游服务型城镇,逐步形成全域旅游的服务支撑网络。
杨健表示,在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方面,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发展牦牛、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农牧业,逐步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比如汶川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水果,已经打响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的“汶川三宝”品牌。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区。作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简称“攀西经济区规划”)明确“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攀西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居全国头部位,稀土氧化物居全国头部位。攀西经济区规划坚持以钒钛和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为核心,以产业链分工为导向,整体统筹相关工业园区的功能分工与布局优化,推动攀枝花和凉山州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共建钒钛、稀土优势产业集群。
罗旭刚介绍,以钒钛产业为例,攀西经济区规划提出支持攀枝花市、西昌市、会理市、盐边县、米易县、德昌县协同布局产业平台,保障钒钛产业用地需求,共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各地各有侧重,比如攀枝花市依托钒钛综合利用平台,聚焦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会理市、盐边县、米易县、德昌县以钒钛产业的上游和中游为主,聚焦采选、初级加工、中端产品加工、配套机械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