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随着节假日的临近,四川省德阳市绵竹清平镇近日门庭若市、一房难求。原因无它,这个地处高山峡谷,有着“童话小镇”之称的地方风景优美,还很好耍。游客可以坐观光小火车穿越花海、看山谷连片萤火虫、去露营望星空、玩漂流戏水……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几年前还处处尘土飞扬、烂泥满地。
2017年,清平镇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先机,开始封停矿井,告别“矿业经济”,并进行生态修复,探索发展“绿色经济”,提出“矿区变景区,矿车变观光小火车,矿工变为产业工人”的“三变”转型发展思路。五年间,清平镇一举“美丽转身”,成为国家4A级“网红”景区。
告别“矿业经济”,发展绿色集体经济
在清平镇盐井村的玻璃漂流水滑道上,一拨拨游客坐在漂流艇上玩得不亦乐乎。来自绵阳的何先生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到这里玩漂流不仅可以领略绿色风光,还能体验水滑道带来的别样乐趣。
清平镇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山区,与茂县接壤,地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磷矿储备,早期的清平,主要产业为采矿及衍生行业。
清平镇盐井村村民谢正虎是老矿工,在他的印象中,采矿使全镇大部分人有了收入来源,可也伴随着不少问题,比如灰尘满天、道路坑洼,还有潜在的危险和不可避免的职业病等。
2017年,德阳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内全面清理整顿采矿业,完成了43个矿权整改任务,封停矿井243口,其中大多在清平镇。
告别“矿业经济”的清平镇,开始探索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三变”转型发展思路。
盐井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担任村干部,见证了封矿转型前后村民从不理解到幸福指数提升的全过程。
“从依靠村办企业一年三五百万元的收入到几乎没有收入,村里很多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不少村民甚至有抵触情绪。”李云平告诉记者,封矿后,以前在矿上务工的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这使得转型并不顺利。还是得在村里搞项目、办企业,让村民实现既能在家门口务工,又可以入股分红。
转型以来,盐井村坚持“民宿搭台,业态唱戏”,配套打造“5分钟民宿消费圈”,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截至目前已发展起65家。
同时,将村组集体资产包装成块、串连成线,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帐篷基地、高山茶园等集体产业,推出山野菜、冷水鱼、银杏果等绿色健康农副产品,实现资源“变现”, 如今的盐井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让李云平津津乐道的两个项目,目前前景可观。一个是村民集资入股的玻璃漂流项目。据介绍,这个项目今年五一假期才开始运行,目前已实现毛收入60万元,预计全年将达到150万元左右。
另一个是村里盘活220亩闲置土地打造的高山茶园项目。“这个集体经济项目可以衍生许多项目,比如登山 、观光、摄影等。另外,高山茶园项目村里考虑以托管、认领等方式运营,并走无公害绿色生态高品质之路。”
外出务工返乡村民彭德丽是玻璃漂流项目的管理人员。她告诉记者:“因为既是项目的股东,又在项目上打工,所以大家都很上心。”
盘活“闲置资源”,沉睡的大山焕发生机
清平镇人大主席叶建富是负责联系盐井村的镇干部,这里转型发展以来的每一个台阶,他都记忆犹新。
2017年9月,清平镇封矿转型刚开始的头部个月,叶建富感觉到村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见面会笑呵呵打招呼的人,开始变得绕道走。”叶建富心里明白,刚开始转型,村民们不理解很正常,需要的是引导和真心实意帮他们把新产业搞起来。
盐井磷矿矿长孟升建与叶建富有着同样的感受。2017年9月,接到要全面关停矿井的消息,孟升建便配合镇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平时的‘笑脸相迎’变成了‘指指点点’。我和镇上村干部都很理解矿工们的心情,大家只想着如何能让死气沉沉的盐井村重新焕发生机。”
“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后,接下来就是各村加速实现‘三变’。”叶建富介绍说。在村镇干部的带领下,全镇人员迅速着手转型,打造了以矿工记忆为主的体验游、以棋盘文化为主的亲子游、以体验为主的真人CS等主题旅游项目。再加上多措并举的盘活方式,曾经沉睡的大山再次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不到3年时间,清平镇就实现了“矿区变景区,矿车变观光小火车,矿工变身为产业工人”的老“三变”目标。
2020年,清平镇又开始走上“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新“三变”转型之路。抢抓德阿(德阳—阿坝)旅游交通要道即将通车的先机,新建了景区服务站、小火车旅游环线、两山湖、矿工广场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结合前期打造完成的萤飞谷景区、帐篷露营基地,形成“一心接一带、一环串七大项目”的空间布局。
叶建富介绍说,为了让旅游产业走上正轨,镇上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不留死角的工作细化方案,对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保障旅游服务质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落实。对所有民宿、农家乐业主还进行了业务培训,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生态互融共生
清平镇的蝶变与美丽转身,是德阳市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德阳市以保护大熊猫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为核心,以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以清平镇为代表的矿区乡镇,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见效,“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转型发展之路。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德阳分局副局长赵卫红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面积5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490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05平方公里,涉及绵竹市、什邡市5个乡镇、13个村。为切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板块间融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德阳市大力开展保护区生态治理,退出保护区内矿业权、封闭全部井硐、对公园内原住民实施生态搬迁、完成矿区植被修复10.38万平方米。
赵卫红告诉记者,清平镇转型成功与几个关键因素密不可分。首先是清平镇抓住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迅速启动并推进“三变”;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宣教中心、萤飞谷、观光小火车、矿工创业街、露营基地等承载点和打卡地;蕞后就是对环境实施生态修复,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
“接下来,还要延续保持并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好。”赵卫红告诉记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绵竹市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选择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的清平镇建设入口社区。自入口社区揭牌以来,绵竹市合理规划建设和完善科普游憩活动项目设施,有效统筹游憩开发和资源保护,坚持全民共享,为公众提供亲近、体验、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实现生产与生态互融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接下来,清平镇还将进一步打造业态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管理科学、口碑良好的综合旅游景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发展。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邮编:100062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