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线兴产业稳就业
帮扶干部走家入户,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活有了保障……我市坚持守牢底线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实施产业帮扶为全面振兴奠定基础,通过稳岗促就业确保脱贫群众端牢饭碗,有力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阔步前行。
“黄叔,听说你医保还没有买,有什么困难吗?”在中江县继光镇石马村,帮扶干部陈豪来到脱贫户黄中六家中,询问他家蕞近生活有无困难、医保购买等情况。“我们力争做到脱贫户医保全覆盖,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陈豪说。
中江县将每月17日定为“民情走访日”,将每周二定为“乡村振兴工作日”,统筹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全面摸排掌握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并面对面宣传各项帮扶政策。
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紧盯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坚持“守底线、补短板、抓衔接、促振兴”的工作思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强化机制,底线才能兜得牢。常态化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3轮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乡村振兴、医保、民政等15个部门每月进行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开展一次动态调整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印发《德阳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制定《德阳市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采取“先救后核”的方式,实现及时救助,及时帮扶。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组建工作专班、督导专班,建立下沉到点、“周调度”等机制。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将科学谋划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
立春后不久,在中江县辑庆镇尖寨村的药果产业园内,一大早,20余名村民正忙着除草,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村民尹作兴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流转了两亩土地,一年的流转金就有1600元。我还在基地里面务工,做点施肥、除草的工作,加起来一年能够挣2.5万元左右,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尖寨村曾是市级贫困村,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水果产业,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模式,建成3个产业园区,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全村种植芍药、丹参达2300余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已成为了产业发展先锋村,并荣获“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
同时,我市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不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以前的川芎种植都是单家独户,不好管理,现在我们也走向了产业化发展。”在什邡市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户们干劲十足。该产业园位于彭州市敖平镇与什邡市马井镇产业融合地带,涉及彭什两地5个乡镇12个村约20万人,其中马井镇年产川芎约2.5万吨,产值约5亿元。
从传统“单打独斗”家庭作坊式种植,到如今“抱团取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的模式,什邡川芎产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市还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融入产业利益链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小额信贷等支持政策等方式,持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高于2021年,就地就近就业比重逐步提高,实现有脱贫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我市坚持把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确保脱贫群众端牢“铁饭碗”,精准打好稳岗就业帮扶“组合拳”,全力以赴推动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提质增效。
通过农业产业园、企业生产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是实现脱贫群众稳岗就业的有力举措。
在罗江区元宝山乡愁记忆现代农业公园,果农穿梭林间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在这里干了快3年了,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天打理一下果园,一年可以增加1万多元收入。”73岁的金铃村村民杨贵太说。
目前,罗江区这片面积达6000多亩的晚熟柑橘产业带,已为周边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中江县凯达门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工人正忙着切割、喷漆、清洗、包装等各种工序。工人李大姐告诉记者,她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可以领到四五千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
一行行铺着白膜的银柳,错落有致地堆叠铺开……在中江县集凤镇新丰村银柳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园区内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我们村流转土地2700余亩,能解决劳动力就业百余人。作为‘三变五社’示范村,让村民以土地入股,让村民不仅土地流转有收益,成立合作社后还让村民有分红。”新丰村村支部书记曾开万告诉记者。
此外,我市还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帮助6.05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391元,比上年增长17.92%。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