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于廷哲
受德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一城、三区、五基地、八突破”的发展战略,开拓进取、奋力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消费态势活跃,出口贸易快速回升,金融信贷运行平稳。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4亿元,同比增长8.2%;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46.4%。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全面实现。
(一)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面貌实现历史跨越
一是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5489个,开工率为100%;累计完工项目5459个,完工率为99.5%;累计完成投资1568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9.9%。二是城乡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着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镇风貌改造,规划启动城市新区建设,集中建设2000余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形成了一大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的新型城镇和农村社区。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提升。大力实施城乡交通、水利、能源、垃圾处理、排污处理、供电、供气、光纤和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工程,城乡基础实施不断完善。四是公共服务水平大为提高。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文化自然遗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达765万平方米,设备设施达270万台(套),公共服务水平大为提高。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有力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位求进”。全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4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完成296.3亿元、208.6亿元和7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6%、13.7%和56%。二是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46.5亿元,同比增长7.1%;产业投资完成241.1亿元,同比增长20.5%;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完成161.2亿元,同比增长14%。三是重点建设项目拉动有力。9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纳入考核的67个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
(三)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内部结构逐步转型升级
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6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79.5亿元,同比增长3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3.5%。二是支柱行业平稳发展。机械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6亿元,同比增长25.7%;食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4.3亿元,同比增长33.4%;化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3.5亿元,同比增长47.2%。三是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5.7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税总额232.9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利润总额128亿元,增长31.6%。四是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工业增加值由主要依靠机械、化工、食品等传统支柱行业逐步转向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协同拉动。
(四)农业经济平稳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一是农作物生产形势稳定。优质小麦、油菜播面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大春高产示范面积55.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05.2万吨,增加3万吨。二是规模养殖业稳步增长。规模养殖出栏占总出栏比重达到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年出栏万头以上外三杂商品猪规模场11个。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49.1万吨。三是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全市市属以上156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面达到6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户人均增收480元,同比增加183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值达117.5亿元,同比增长21.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5.4亿元,同比增长21.7%。四是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示范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五)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进出口和消费活跃
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内资404.4亿元,同比增长41.5%;到位外资1.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实现出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
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6亿元,同比增长17.3%。城乡同步发展,城镇实现零售额220.9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实现零售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14.7%。
(六)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信贷运行趋稳
全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同比增长38.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7.4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46.4%。财政总支出231.8亿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支出149.7亿元,同比下降33.3%。
截止12月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509.9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各项贷款余额718亿元,同比增长21.5%。
(七)节能降耗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节能领域和污染防治、环保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32家,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82%,氨氮排放量削减1.5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2%,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1%。
(八)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371元,同比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831元,同比增长20.7%。全市新增就业3.2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7.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0.7万人。城乡低保人群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累计人均补助172.9元,农村“低保”累计人均补助84.7元。全市8.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统计、广播、电视、出版、地震、文化、体育、卫生、气象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和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足,现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产业转型步伐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有力支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镇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有待改进。
二、关于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深入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加快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提高,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的重要之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总体要求,初步确定2012年全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围绕“一城、三区、五基地”建设,强力保持投资高位运行
一是调整投资方向。围绕“一城、三区、五基地”建设,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资金投向,把依靠国家灾后重建投资转向“一城、三区、五基地”为主的新的投资增长阶段,精心筛选和组织一批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11个,总投资1024.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96.9亿元。其中,在建项目64个,总投资478.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26.9亿元;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446.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70亿元;前期工作项目14个,总投资99.2亿元。2011年结转项目36个,总投资466.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90.1亿元。三是加强项目服务。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政策支持,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抓好项目征地拆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积极推行BT、BOT项目融资模式,确保项目落地。加大建设用地、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物质保障等外部条件协调力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项目审核、环评审查、土地审批、银行审贷服务。四是做好项目储备。延伸重大技术装备、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链条,储备和引进高附加值配套产业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和引进以新一代核电、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研发和应用的重大项目。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储备和引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设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库。五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要强化国债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责任目标管理机制,增强投资有效拉动,促进项目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全力推进“五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工业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提高产品性能和完善服务为立足点,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引进和研发及提高工艺设施水平为手段,以中小配套企业协调发展为支撑,改造提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应承产业转型趋势,依靠科技创新高端切入,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重点加强一批工业核心骨干项目的建设,确保东锅超临界机组锅炉技改项目,特变电工特种电缆技改等项目年底竣工投产。加快汉沣数控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项目、汇益控制液压系统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台海核电设备生产项目、宏达钼铜多金属加工利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腾中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等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建设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以稳定农产品价格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大力实施一批“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为手段,加快优质粮油、生猪、烟叶、中药材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着力推进农业延伸产业发展。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一批重点农村农业骨干项目,争取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早日建成使用,加快清平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一批水库、灌区改造、节水利用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工业信息设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壮大大件物流、电子物流、酒业物流、化工物流、小件快递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等物流集群。以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为出发点,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和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进程,重点扶持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建设。以建设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和形成以三星堆为龙头,以蓥华山、九顶山为腹地,以三国文化、古蜀文化、儒孝文化和绵竹年画、仓山大乐等特色文化资源为支撑的德阳旅游产业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
(三)加强区域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开创城乡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尤其要注重交通、产业和城镇规划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二是坚持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的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做大中心城区,按照“一主两区三片,三轴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打造城市新亮点。加强调研论证,抓紧规划和建设旌东新区和亭江新区。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旌江快速干线、德阳南北汽车站、长江西路延长线、沱江路跨旌湖大桥、嘉陵江西路上跨宝成线立交桥等项目建设早日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天星干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遂德阿高速德阳段)、城市生活污水、固废、垃圾处理厂(中心)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成什绵、成都二绕等高速公路以及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等过境通道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华强沟、八角水库等项目。
(四)全面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积极实施成德同城化战略。积极对接成都“一核”和天府新区建设,全面加强规划衔接、资源整合、产业互融、设施连接、科技合作、公共服务对接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开展与成都等城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精细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构建交通一体、设施共享、科技合作、生态协同、服务同城的新格局。二是融入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重庆和环渝经济区遂宁、南充和广安等地的合作,带动我市丘陵地区可持续发展。拓展与阿坝州的互利合作关系,依托绵茂公路,充分利用阿坝藏区丰富的锰、锂等资源,提升壮大我市的新材料产业。三是坚持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建设。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继续维护在教育、医疗、技术和产业等方面搭建的交流协作平台,继续进行全面、广泛和深度合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产业双向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12个区域重点镇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争取在一批试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突破。二是深入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金融投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政府机构等领域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自身优势谋划招商,着力吸收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本来我市投资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继续鼓励和支持本地有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到海外拓展市场,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坚决禁止“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上马新建和扩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二是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着力支持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再制造产业化等工程建设。三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增强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和谐德阳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提高体育事业。二是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扩大城镇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帮助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住房问题。三是不断完善就业和保障体系。加大公共投入,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强扶贫帮困。大力开展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确保特困群体救济救助帮扶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五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建设和谐德阳。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德阳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推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