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德阳城南计划供地600余亩但是今年不宜卖地
放在去年的今天,已经拍出去了近230亩土地,总金额超10亿元。但是今年到目前为止,一宗地都还没有拍,有且只有很多工业工地在悄无声息的成交。
今年头部季度,总体成交量同比下滑44%,环比下滑7%。是去年开局太猛,还是今年楼市凉意未散?
楼市既然如此,我想请问,今年德阳还拍地吗?
今年,德阳城南计划供地约626亩,计划供地面积下降8.04%。计划供地是计划供地,去年实际供地不到计划供地的一半。
且不管实际供地能有多少,先来看看今年城南的供地计划里都有哪些地块。
①号地块位于天山南路与洪湖路交汇处东南角,面积约57.8亩。
②号地块位于南山路与洪湖路交汇处西北角,面积约77亩。
去年12月柳梢堰湿地公园附近挂出过两宗地块,其中一块520万/亩成交。柳梢堰湿地公园旁的四宗住宅地块,目前成交1宗,计划供地2宗,剩余1宗。
③号地块位于富春江路与峨眉山路交汇处东北角,面积约173亩。
德阳天立国际学校南侧,敏捷东樾府东侧,③号宗地条件较好,容积绿1.8适宜做高端改善产品。
④号地块位于沱江西路与祁连山路交汇处西南角,面积约198亩。
⑤号地块位于沱江西路与衡山路交汇处东南角,面积约101亩。
去年④号地块,去年年底曾拍卖过一次,起拍价:280万/亩,起拍楼面价1555元/㎡。但去年年底的市场已经转凉,该宗地面积较大,流拍也就在所难免。
去年德阳城南计划住宅供地大约7宗,今年比去年少了2宗。且今年德阳城南的住宅计划供应和去年相比,在位置上大体相同。
今年,德阳全市计划供地面积断然比去年少。城南都少了,城北相信也不会多。毕竟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
去年年终,我在115页的德阳2021年房地产市场总结报告里,也对去年一整年的土地市场做过总结。
去年很难,今年一定会更难,明年还会大南门种南瓜,南山加南。
总之,每一年都很难,未来会更难。
计划归计划,实际归实际。计划供地,不一定会供地。已经是4月,目前没有一宗地上架。
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这个阶段根本就不宜卖地,更不宜卖高价地。降价卖地也不行,好不容易才抬高的地价怎能轻易降下去。降下去对于房企而言,门槛是降低了,但对于土地市场来说,诸多不利。
房企没得钱,拿地很艰难。拍地怎么拍?即便挂出去了,大概率也只会面临一个结果:流拍。
那么,明知道要流拍,干脆就不要拍。
不拍就不会流拍,也就不会对市场有负面影响。
蕞终是韭菜来承受土地供应不足,房子供需失衡后带来的后果。现在德阳楼市还特别不像以前,以前很多本土开发商在早些年屯了一些地块。
这几年,房价飙升,土地价格飙升之后。拿地的房企几乎全部都是外地房企,本土房企曾经囤下的地块也在这几年陆陆续续开发。
库存没有开发的地块,有,但是绝大多数都在国企手上捏到在。尤其像去年,成交的10宗地里面,国家队占比一半。
而过去像2014-2017年,因为库存高压,销售困难,房企拿地意愿很低。平均一年拍卖3宗地块,有时一年甚至就卖一块地。等市场再转向时,就会变成房荒。二手房得天下时,房价可就傲娇得很了。
刚刚过去的三月,既是春天花开的三月,也是“倒春寒”的三月。全国多地启动了2022年头部轮土拍,多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门槛明显降低,尤其是二线城市,地价水平一降再降,甚至不少优质地块的价格降幅也超过了10%,如南京、宁波、苏州等。
但是,房企的拿地情况却令人意想不到。
碧桂园暂列第10,龙湖排到了第80位,万科和融创直接掉出前100,均未上榜。
头部房企中也有名次不错的,保利第6,中海第4,华润升至第2,绿城去年第6,新榜中已升至冠军。这些稳定靠前的房企不是央企就是央企控股。
土拍市场已经成为了,国央企内卷的天下!
离我们蕞近的成都,头部轮土拍也已经杀角一周。
合计出让共50宗地,成交44宗,2565亩,流拍6宗,成交总建面约357万方,成交总价约390亿。成交44宗地里,其中28宗底价成交。
从拿地企业性质来看,取得土地的33家企业中,国企26家(其中,成都本地国企15家),占比78.8%,贡献了80%的土地出让金;民企6家,土地出让金16.7%;外企1家。
成交地块超过80%由央企、国企获得,成都况且如此。德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也已经是这种情况,再拍国企又来兜底么?
那么问题来了,是卖还是不卖?卖几块?以什么价格卖?
都不是你我能决定的,所以,小板凳拿出来,看呗。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