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低效产业园区更新的“亦庄模式”经开区首届城市更新发展论坛落幕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63个项目纳入城市更新;盘活土地297公顷;提供48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引入500余家优质企业;共计13个项目纳入北京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打造4个典型项目;“星网北汽蓝谷”和北京市唯一工业上楼项目“天空之境”入选市级优秀案例……一组组数据,汇成了三年来经开区城市更新的经验与“硕果”。
10月11日,以“低效产业园区更新的亦庄模式(工业上楼)”为主题的经开区首届城市更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经开区分论坛在亦城财富中心举行。
(活动现场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经开区走出产业用地更新良性循环路径
在北京城市更新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提质”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走稳、走好城市更新发展之路,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经开区已汇聚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家市场主体,9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155个项目,投资总额超1000亿美元。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2456亿元,工业总产值5371亿元,用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30%的工业增加值,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作为全市工业用地集中区域,目前经开区约95%的工业用地已经完成供应,进入存量更新期,如何走好“城市更新”这条路对经开区来说尤为关键。
对此,经开区在常规赛道外,摸索出了低效产业园区更新的“亦庄模式”,即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再利用“工改工”更新模式。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沈永刚表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先锋,经开区在加快增量土地开发的同时,持续探索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再利用模式。坚持规划引领,注重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政策创新,突出产业升级和产城融合,坚持城市更新“工改工”,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了产业用地的城市更新,走出了一条产业用地更新的良性循环之路。
沈永刚介绍,三年来,经开区纳入城市更新项目63个,盘活土地297公顷,提供48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引入500余家优质企业。同时经开区提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供应,不断探索产业用地的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五级产业链土地供应模式及四类更新模式,累积了天空之境·产业广场、星网产业园等一批园区转型升级经验,提炼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市、全国示范作用的创新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亦庄模式”。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王崇烈在论坛上为亦庄城市更新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实施建议。
王崇烈认为,成片推进街区更新,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统筹多种更新类型、引入社会资本、推进规模化实施与专业化运营,实现“肥瘦搭配”与效益蕞大化,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同时,王崇烈指出,更新类控规的编制实践是成片推进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亦庄新城核心区街区控规便是基于片区整体统筹思路推进,围绕产业、居住、设施等方面,构建“规划+规则”的实施框架,合力推动规划实施,通过精细化用地匹配,绘制工业地图,以规划引领产业聚集。即参照产业基准用地规模,结合现状周边优势产业、更新地块原有产业以及规划实施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研判,对未出让工业用地和更新类工业用地精细化匹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类产业方向。
《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
为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进一步推进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8日,经开区开发建设局制定了《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论坛上,《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正式发布。
(《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指出,城市更新以街区为单元进行实施,以重点项目带动,整合各类空间资源,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推动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产业新城综合发展标杆。
经开区开发建设局副局长刘凌介绍,自202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实施以来,经开区已有城市更新项目63个,盘活土地297公顷,提供产业发展空间480万平方米;2021年4个项目纳入北京市头部批示范项目,4个项目纳入北京市头部批典型项目,2022年7个项目纳入北京市第二批示范项目;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星网北汽蓝谷”被评为北京市城市更新优秀案例;2023年3个项目纳入北京市第三批示范项目,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北京市唯一工业上楼项目“天空之境”入选优秀案例。
而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为推动经开区城市更新进度,统筹规划管理而成立的经开区城市更新国有平台——亦庄城市更新公司。
亦庄城市更新公司副总经理秦元高介绍,亦庄城市更新公司立足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经开区产业转型发展。围绕“空间重构、产业升级、产城融合”三个维度,深耕亦庄新城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城市配套提升,形成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协同推进亦庄新城低效项目回购、盘活再利用。同时建立“资源拓展+更新改造+招商运营+资本运作”全链条业务体系,搭建以产业导入为核心的政府服务和“以空间再造为核心的企业服务”两大服务体系,与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合力。
(“星网产业公园”实景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截至目前,亦庄城市更新公司先后服务于拜耳、ABB、威讯半导体、先通医药等40余家高精尖产业企业,达产后年产值不少于280亿元,完成20余宗项目回购助力高精尖企业落位,释放产业空间面积70余万平米,集中高精尖产业的优势力量,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环,工业用地城市更新项目也十分常见。从事多年工业用地城市更新研究的维思平设计院创始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城融合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吴钢介绍了维思平经过多方思考,实现一栋大楼等于一个产业园的理念,并在亦庄主导设计了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健康智谷·产业公园。
(“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实景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实现了产研一体,它既是一个摩天工厂同时也是一个产业社区,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很多突破。按照城市更新政策精神,通过向“天空、地下、红线”要空间,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开展城市更新。天空之境更新后,建筑面积将由1.45万平方米增加到9.8万平方米,通过产业再定位、空间再规划、产品再开发,建设绿色智能国际化的“摩天工厂”。
义翘神州是天空之境·产业广场的使用者之一。论坛上,义翘神州科技股份董事长秘书冯涛表示,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空间布局要求不同,需要全面统筹。而天空之境在设计之初,就依照了高标准建设、专业化设计,层高、承重、水电气等配套设施能全面满足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办公需求,适合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和优秀人才的入驻。
据悉,天空之境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20余家医疗器械企业入驻,初步估算2024年实现产值近4亿元。
活动蕞后,围绕“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施工业上楼路径的探讨”这一主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圆桌论坛现场,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同日下午,主办方组织到场嘉宾参观考察了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健康智谷·产业公园、北科建亦庄科创园、汇龙森产业园,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经开区城市更新特色实践。
从蕞初“3.83平方公里”的亦庄工业小区到现在“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从1994年的国家级经开区到“五区”政策叠加,从地区生产总值1亿元到突破2800亿元,从工业总产值全市占比0.1%到全市头部的22.2%,经开区经历了飞速发展的30年。如今,面对全新的城市更新课题,经开区必将再次给出高分答卷。
更多
【央广网评】颐和园保洁员走红 平凡人成就的“不平凡”
【央广网评】音乐节上乐迷财物被盗引众怒 打造城市IP是机会更是考验
【央广网评】大同一学校发生欺凌事件 “温柔”处理打不“疼”欺凌者
解析低效产业园区更新的“亦庄模式” 经开区首届城市更新发展论坛落幕
10月11日,以“低效产业园区更新的亦庄模式(工业上楼)”为主题的经开区首届城市更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经开区分论坛在亦城财富中心举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